第十六章 驚喜(下)[第2頁/共3頁]
非洲軍前後兩任批示官在脾氣上有很多類似點,當初隆美爾每天乘坐緝獲的、昵稱為“猛獁”的英製ACV裝甲批示車巡查戰局,批示構築各種工程和門路,派出窺伺軍隊檢索意大利人丟棄在戈壁裡的火炮為己所用,作戰時又衝在非常靠前的位置,隆美爾離職後,這輛裝甲批示車就留給了古德裡安,固然後者也喜好親臨一線靠前批示不過更喜好呆在坦克裡,這輛裝甲批示車讓拜爾萊因改革成了一個小型快速的矯捷批示部。
除重裝甲營具有獨立且優先的門路通行權以外,其他兩師又按照作戰需求構造了周到的行進序列編組,完美表現了拜爾萊因的參謀功力:坦克以後跟著裝甲擲彈兵、工兵和炮兵,在他們擺佈兩側是乘坐卡車的步兵及反坦克軍隊,在兩個師中間是上千輛編成梯隊的後勤補給卡車隊――冇有這些卡車作為保障,作戰軍隊任何一點勝利服從都是難以設想的,是以他們被置身於最周到的庇護之下。每個師都按要求排成了整齊行列,有關行進方向、車間間隔、行駛速率都停止了煞費苦心的計算,製止前後襬脫或梗阻門路,取自汽油罐製成的暗光燈則唆使著行軍線路,整齊如同接管檢閱的車隊。
曾多少時,因為德軍多次向南反擊,蒙哥馬利安排在該方向的兵力是最多的,除現有的第8裝甲師(無步兵旅)、第44步兵師、第151步兵旅、第2自在法國旅以外,本來還安排了第10裝甲師和第201近衛旅,因為第七裝甲師昨日遇襲崩潰,為製止西部戰線擺盪,蒙哥馬利被迫將最後2支軍隊抽調出去聲援,因而疆場情勢和敵我力量對比變得比古德裡安估計得還要悲觀,他原覺得蒙哥馬利最多隻會從南部抽走1個旅,冇想到第八個人軍被非洲軍快速吃掉第七裝甲師這類鋒利的進犯力嚇住了,抽調了一個旅又一個裝甲師疇昔,現在力量對比產生了大逆轉:劈麵英軍總兵力隻要德軍的1.7倍,坦克數量更是隻要德軍的一半略多一些。
執勤的英國尖兵在發明信號彈的第一時候就拉響了警報,但這已太晚了,排山倒海的火力猛撲過來,將英國人的防地、工事、設備撕成碎片,跟從在麋集的炮火以後則是德國人賴以成名的裝甲軍隊,而虎式又一馬搶先地趕在統統軍隊之前,以“隆隆”陣容向英軍陣地碾去。
仗打到這裡,彆說蒙哥馬利,連德-拉甘都完整胡塗了,德國人到底有多少氣力?他們的主力究竟在哪?(未完待續。)
淩晨3點,先頭軍隊已到了英軍戰線的核心,在潔白月光暉映下的戈壁一片喧鬨,讓人難以置信現在正處於兩軍狠惡交火的時候,裝甲窺伺軍隊可清楚地察看到劈麵英軍陣地上時不時升起的照明彈,看上去防備森嚴、防備也挺像回事,不過更多地讓人感受是對付了事,各軍隊一邊按作戰序列悄悄展開,一邊給坦克和裝甲車軍隊停止最後的補給。
在德軍狠惡的打擊中,英國人不到40分鐘就把最前麵兩道防地丟得一乾二淨,勇於主動出麵迎戰的坦克也被虎式們轟成了一堆爛鐵,此時兩個重裝甲營身後的T-34和4號們乃至還冇撈到交火機遇。
不過古德裡安的前提和本錢比隆美爾強很多,彆說意大利人丟在戈壁裡的那些襤褸他看不上眼,就是緝獲的英軍器炮他也很隨便,倒是英國人新投入利用的17磅炮引發了他的獵奇,按照俘虜交代,這類口徑76.2mm、重量高達3噸的反坦克炮傳聞是英國報酬了禁止德國T-34或其他新坦克而倉促間投入疆場利用的,連合適的炮架都冇選好,最後采取了25磅炮的炮架,團體數量僅僅100門,與蘇製76.2mm反坦克炮口徑不異但穿甲才氣更勝一籌(比起德軍本身的88mm高射炮來仍然還差得很遠),實驗後發明公然如此,古德裡安讓人給東部正在苦戰的21裝甲師送去,讓英國人嚐嚐本身開辟的新火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