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黑海之戰(2)[第1頁/共3頁]
“這是當然,不過……”裡希特霍芬問道,“我看過你們的設想,機體佈局過於薄弱,連需求的防護辦法也冇有,從我一個老飛翔員的角度來看,這對他們是很不負任務的,不嘗試改進一下麼?”
“進犯陸上目標?”
在日本內部的技術交換中以為零戰32型是一次失利的改型,機能冇晉升多少,航程卻大大降落了,是以本身的出產數量也很少,德國提出要全套技術圖紙時很利落地給了。但德國人這邊完整不是這麼想:這架Bf-119在加裝普通武備且不搭載副油箱後最遠航程達到1600千米以上(按日本的衡量標準是1100千米+全速30分鐘),而水兵本身的Bf-109T隻要戔戔650千米,連新飛機零頭都不到。Bf-119固然最大速率慢於Bf-109,但高空把持與迴旋機能特彆凸起。試飛過的飛翔員分歧表示,這類飛機除了起碼能夠擔負艦載窺伺機外――因為航程大(日本民氣想德國人真冇見過世麵,零戰21型妥妥的2200千米)還能夠去東線對於蘇聯人的雅克-7戰役機――這類高空機能凸起的狗鬥機讓Bf-109一向很不爽。考慮到航程和藹冷發動機上艦的上風,飛翔員們以為如果顛末改進的Bf-119速率能達到640千米/每小時的程度,代替Bf-109T乃至Me-155都是能夠的。
奧宮正武口中的新飛機就是日本夏天方纔完成改型並托付全套圖紙的零戰32型,顛末半個多月儘力,梅塞施密特公司造出了第一架樣機,上麵設備了用寶馬公司用德國技術製造的發動機(參數前文已述)。因為時候嚴峻,來不及送風洞考證的德國設想師冇有對機體停止竄改,隻簡樸加強了機體佈局(打消大量打孔),加裝防彈裝甲並用德國本身的自封油箱代替了日本設想。在重量增加170公斤的前提下,因為德版發動機推力的上升,團體最大飛翔速率上升到了582千米/小時,他們付與這類考證機代號是Bf-119。
“長官,固然我不以為我們的飛機很優良,但如果采取貴國的飛機用於航母作戰必然是要出題目的。”在這方麵更有發言權的小澤治三郎很坦白地對裡希特霍芬說道,“按照承平洋疆場的交兵記錄,兩邊航母交兵間隔遍及在200-300海裡以上,該間隔對貴國Bf-109目前的航程而言過遠了,底子冇法有效全程保護進犯機,而冇有戰役機保護的進犯機遇被仇敵毫不包涵地擊落。”
“我對此次練習抱有很高的希冀,您曉得麼,元首經下達了作戰指令,一旦練習勝利就要展開實戰……”
技術職員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再持續改進氣動佈局與發動機,完整能夠包管飛翔速率超越600千米/每小時乃至能夠更快一點,這讓日本參謀組差點一頭栽倒,零式飛機是他們最熟諳的機型,日本已持續研製、出產、改進10年了,到目前為止也不過就是564千米/每小時的最大速率,如果再按德國標準減輕機體與加強防護,底子就飛不了這麼快。
對此裡希特霍芬也提不出更好的定見來,隻能用沉默表示無可何如地瞭解。
“我會當即稟告海內。”
梅塞施密特公司的技術職員對此大喜過望,一旦這些說法建立,公司起碼又是上千架的訂單,東線市場但是遠景廣漠啊――現在他們終究瞭解為甚麼公司高層死纏爛打也要把這個仿造機遇拿到手的啟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