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次席副官的風采(下)[第1頁/共3頁]
“您剛纔多報了近一倍。”
“我說了不算。”科爾指指山本五十六的方向,“山本大將中間擔負過駐美水兵武官,我們能夠聽他說說美國有多少氣力?”
隻是不曉得日本方麵會商的成果如何呢?會不會遵循元首的假想往前走呢?他既感到獵奇又感覺任務嚴峻。(未完待續。)
“這不成能!”有人叫喚起來。
“如果我們能讓美國甲士滅亡200萬會是甚麼局麵?美國人還敢不敢持續和我們打?他們的群眾要不要起來顛覆他們的當局?哪怕退一萬步美國當局要對峙打下去,麵對如此慘痛的傷亡,為實現讓我們完整投降的目標還還還籌辦再支出多少人的喪失?如果需求300-500萬,乃至更多數量的職員喪失,他們的群眾還能同意麼?到阿誰時候兩邊便能夠坐下來心平氣和的構和了。”科爾誇大道,“請記著,人丁是我們和英美差異最小的東西,德意日三國人丁加起來靠近2.3億,英美哪怕再加蘇聯人丁也就是3億多,不到3.5億。我們要籌辦悠長作戰、持續作戰。元首已斷言,對於大國打下一個兩個首要都會乃至於都城都是冇法迫使對方投降的。比如俄國人,我們打下莫斯科他們就會投降麼?不會!又比如中國,貴國打下南京已快5年了,中國當局投降了麼?冇有,相反他們的抗戰意誌日趨果斷。以是,我們必須調劑我們團體計謀方向與思惟。”
其次,現在三國聯盟受製於英美水兵上風而被迫豆割隔來伶仃作戰,可如果我們把目光投放遠一點。從馬六甲海峽往西4000-5000海裡就會進入印度洋西部地區和阿拉伯半島。那邊冇有英美聯軍強有力的武裝力量,英屬印度那點力量還不敷貴國打的。不管美國還是英國的水兵基地間隔這位置遠比日本從馬六甲疇昔要遠,如果兩邊都從本土開端算日本也不虧損。現在德國在北非作戰,貴國在印度洋東部作戰。隻要我們打通了這段通路,完整便能夠仰仗海陸上風將兩邊的力量凝集在一起了――這將是軸心的核心。其他不說,貴國需求的船舶、鋼鐵等物質便能夠通過蘇伊士運河源源不竭運送過來,而不是像現在這麼痛苦。屆時德國的陸兵力量加上貴國的水兵力量足以竄改兩大陣營力量對比的均衡,即便英美陣營相對我們另有一點兒上風,在軸心核心地區是壓不倒我們的。並且我很思疑當英屬印度被占據後,英國另有多少持續作戰的意誌。
“甚麼?”台下震驚了。
“如果我們能對峙下去,持續殺傷仇敵的有生力量,讓美國人死100萬,200萬,會呈現甚麼局麵?有對美國體味的將軍麼?美國軍隊減員多少便能夠投降了?”
幾個將領一算:美國參戰晚,菲律賓和珍珠港兩次戰役以及其他疆場加起來的喪失恐怕還真的不到15萬。
科爾最後誇大了一句:“如果日本情願承擔從東麵進軍印度洋和阿拉伯半島的任務,則歐洲盟國能夠支出呼應代價,確保日本的好處與回報。”
戰役持續到明天,日本的累計傷亡冇有150萬也有100萬了吧?我們德國的傷亡也超越了100萬。可美國的傷亡纔有多少?有15萬冇有?”
“大……大抵300不到一點。”多田駿冇有任何思惟籌辦,隻幸虧本來他把握的數據上顛末端“自在加成”,坐下後擦著盜汗悄聲問石原莞爾,“這數字差異不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