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四刀(2)[第1頁/共3頁]
“冇聽錯。”霍夫曼大笑著說道,“博士,揭示一下我們的研討服從吧。”
這下子場麵顫動起來了,統統人都收回獵奇般的嘖嘖獎飾聲,固然這個反坦克的間隔有點兒近,但結果然是不賴啊,可謂步兵打坦克的最好火伴。
兩個嘗試員帶著兵器在地上蹲了下去,此次他們應戰的間隔是100米,而工具換成了報廢的英國瑪蒂爾達坦克,這類坦克正麵裝甲厚度最厚處高達78mm,在法國戰役中讓隆美爾的裝甲師吃到很多苦頭,最後還是仰仗88炮才擺平了他們。但現在這類厚度的裝甲在殺手2號的能力之下底子不堪一擊,戰果如同剛纔對於T-34一樣稀鬆平常。
“能夠管他們叫鐵拳(Panzerfaust),彆離定名為鐵拳1號、2號和3號,意味著統統仇敵在德意誌的鐵拳下瑟瑟顫栗。”霍夫曼最後發表了稱呼。
蘭格韋勒博士是HASAG公司(Hogo-Schneider-AG)的首席研討專家,他按照陸軍兵器局的要求帶領部下基於無後坐力炮的道理研發了一種具有超口徑破甲戰役部、位於發射筒內的推動藥的兵器。但從表麵上看更像一枚手榴彈。就在他籌辦持續改進的時候,柏林來了急電說元首召見,然後在半個下午的交換以後他獲得了三份設想圖紙,上麵描畫的兵器全數基於這類“空心裝藥”的道理。固然霍夫曼畫的圖紙有一些粗糙,但統統都難不倒蘭格韋勒博士,他帶領部下加班加點,操縱三週的工夫將三份設想變成了實際。
“當然不在話下,按照我們測試的成果。1號最大穿透深度為等質均勻裝甲140mm。”
眼看現場已墮入了顫動,蘭格韋勒博士當即趁熱打鐵揭示殺手2號。
很多人特彆是有過火線作戰經曆的參謀軍官和帶兵將領在喝采以後開端揣摩起來了,兩種兵器的殺傷結果當然是震驚性的,但也存在顯而易見的缺點。如果說第一種兵器夠簡易,但操縱間隔過近,在實戰能夠會帶來大量的職員傷亡;第二種兵器能力和間隔還令人對勁,但操縱過程略微顯得煩瑣,還需求保護職員和兩人炮組,占用體例過量,對班、排一級的火力均衡倒黴,但願元首的第三種兵器能有更好的成果。
殺手3號則是霍夫曼操縱穿越上風描畫的蘇聯RPG-7示企圖,他對此寄予了很高的希冀,蘭格韋勒博士也表示認同,以為這類設想既具有了前麵二者的上風,又躲避了二者的缺點,但題目是製造難度很高,三週時候起碼他將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了上麵,但設想出來的服從還是不太令人對勁,間隔元首的要求差異比較大,勉強算是個半成品。
“諸位,在5月份接管陸軍兵器局提出有關研製步兵反坦克兵器打算後,我們投入了大量精力停止研討,發明瞭‘空心裝藥聚能效應’的道理――破甲彈在彈頭前部裝上圓錐形金屬罩(紫銅合金)後,構成錐口朝前、錐尖朝後的款式,在金屬罩前麵裝有火藥,前麵則是空的。彈頭爆炸時金屬罩被高溫熔化成高速液體金屬射流像透鏡那樣聚焦到空心部分的中間,如果射向坦克裝甲便能夠把裝甲衝出一個洞並快速毀傷內裡的設備和殺傷職員。”蘭格韋勒打了個比方,“這就像用高壓水龍頭對準沙堆能快速衝出一個洞的事理一樣。基於這類道理同時按照元首親身設想的圖紙,我們獲得了三種非常有代價的反坦克兵器,目前臨時定名為裝甲殺手1號,2號和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