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抱怨(下)[第1頁/共3頁]
金大將當即站出來力挺,他但是“亞洲第一”派,果斷反對在歐洲疆場華侈太多兵力,固然羅斯福總統肯定了“歐洲第一”的目標,但他總以為是被丘吉爾這個老混蛋用花言巧語棍騙才形成的。
“亞洲貧乏有力軍隊,而我們現在剛好有這麼一支支救兵隊,總不能讓這些軍隊持續回南非無所事事吧?我附和總統將他們加派給亞洲的戰略。”金大將說道,“當然,我們另有另一種挑選,那就是啥也不做:讓艾克(艾森豪威爾)的軍隊躲在南非曬太陽,把英國人的船還給他們,承平洋艦隊縮回珍珠港,等我們的船廠把船造好,等水兵把軍隊練習好,等艦隊具有了賽過性上風以後然後再拉出去……”
尼米茲冇聲響,隻冷靜點頭,承認了這個時候。
數量也好、戰役力也好,在相對靠近時纔有一戰的本錢,也並不即是弱勢一方就冇法獲得勝利,不然日本就不會一口氣在半途島丟了4艘航母。但應當看到半途島戰役日本失利的啟事是很龐大的,除諜報泄漏身分外,打擊島嶼也是首要敗因――如果冇有半途島陸基飛機的數量上風和窺伺才氣,純真海上艦隊對決美國人很難成績以少勝多(珊瑚海戰役可見一斑)。現在是美國艦隊要主動尋覓打擊機遇,環境就反過來了,他們會晤臨日本陸基飛機的威脅,真打航母決鬥不見得誰必然穩贏。
一堆人七嘴八舌地表態,固然說法不一樣,但意義是一樣的:果斷反對軍隊退回南非並無所事事地躲在那邊――陸軍必必要打擊,要麼和德國人打,要麼和日本人打,然結果斷不去印度。
第一條,附和英國人的意義,把承平洋艦隊抽返來並加上大西洋艦隊和三國軸心水兵停止總決鬥,打贏以後,甚麼印度洋製海權,甚麼中東題目一下子就能迎刃而解;
1942年12月23日傍晚,慢速縱隊接到明白指令並分兵:由艾森豪威爾率第1裝甲師、第1、9步兵師本地岸線在2條戰列艦、2條艦隊航母的護送下去肯尼亞登岸,儘力想體例把第2裝甲師和英國第78步兵師給救濟出來;與此同時,殘剩的2個步兵師轉向澳大利亞西部都會鉑斯,籌辦插手承平洋戰區。(未完待續。)
“不是非常順利,日軍仍然在萊城、布乾維爾島上負隅頑抗,麥克阿瑟將軍以為起碼還需十天賦氣完整拿下萊城,布乾維爾島能夠還需求3-4周。”
這一點讓世人怵但是驚,拉住英國這個盟友還是很有需求的,真讓德國一統歐洲美國的計謀就完整垮台了,更何況現在連軸心列都城能密切合作,同文同種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有甚麼來由不當真合作?英國人程度是臭了一點,但德都城在不遺餘力地攙扶程度更臭的意大利人,英國這個大坑還得含淚再跳下去。
體察羅斯福意義的馬歇爾當即順著這個思路提了折中計劃:火把行動中美國一共派出了2個裝甲師(第1、2裝甲師)和4個步兵師(第1、3、9、34步兵師),籌辦調第3、34步兵師去澳大利亞幫手承平洋戰區,其他軍隊考慮由艾森豪威爾帶去肯尼亞登岸,然後突入埃塞俄比亞和索馬裡,一方麵策應已失聯的第2裝甲師和英國第78步兵師,另一方麵爭奪建立東非防地並威懾埃及,如果機會合適可考慮反攻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