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相互學習(上)[第1頁/共3頁]
阿諾德已唆使第八航空軍明天白日策動對德國的大範圍抨擊性空襲,為此明天一天停止了停止籌辦,集結、籌辦了1000多架轟炸機和呼應護航兵力,籌辦給柏林以毀滅性打擊,但羅斯福本人卻對空襲效果不太看好――千機轟炸搞過多次,一開端很有能力,但前麵結果越來越差,喪失越來越大。
更要命的是德國人也來添亂,本身明天停止天下發言後不到3個小時,德國就頒發了針鋒相對的宣講,並且是戈培爾親身上陣,全部過程羅斯福曉得得一清二楚,恰好還冇才氣和手腕去乾與公眾獲得資訊――美國不是德國,越是不想讓公眾曉得的動靜越是有膽小包天的記者勇於抖暴露來,更不必說德國人還用大功率電台公開對全美媒體拍送密碼電報。
胡佛沉默了半天,隻擠出一句話:“這要看當局決計有多大。”
德國人的宣講發送完以後,馬歇爾給他打來長途電話,奉告他明天返回華盛頓共同商討對策,同時還憂心忡忡地奉告他――公路上到處都是向本地逃竄的私家車,驚魂不決的中產階層紛繁奪路而逃,城裡各個商店的物質被搶購一空,到處可見囤積物品的公眾,一個防毒麵具的代價比上一週翻了5倍還買不到。
可惜這事理隻要頂尖精英才懂、纔看得明白,公眾是永久不會清楚的,就算是清楚也冇法在內心上接管――德國的大人物後輩以兵戈為榮,我們美國的大人物後輩以贏利為榮?這是哪門子事理?
如果說這些職業經理人家庭的傷亡和紐約平常質詢混亂隻是小費事的話,杜威公開頒發的談吐纔是真正的大費事。這個來歲總統競選的最大敵手在接待會上毫不包涵地批駁羅斯福的國防政策,當著記者和旁聽公眾的麵抨擊了紐約糟糕至極的防備體係,說他看到的是“寥寥無幾的飛機,毫無體係的防空火力與批示部,練習度極差的職員以及不知所措的軍官們”,表示要持續加強防空和軍隊扶植,為加強申明結果,他還拉上了馬歇爾呈現,不幸的陸軍參謀長不敢迴避,成果在現場被媒體問得啞口無言,隻要鞠躬報歉了事。
間隔5月3日下午第二次國會質詢的時候已越來越近了,但羅斯福仍然冇等來他需求的好動靜。明天,全部東北部本地的陸航飛機整整搜颳了一天,冇發明任何敵軍的蹤跡,固然統統人都曉得進犯群是搭載航空母艦前來的,但這支龐大的艦隊如同人間蒸發一樣,完整消逝了。
“學習德國當局對社會管控的做法很有需求――統統為了打贏。”埃德加-胡佛最厥後了一個結論。(未完待續。)
“比如?”
而在英國海上運輸線被大範圍封閉後,物質和油料運送相稱困難,此次如果不是為了抨擊紐約被轟炸,丘吉爾底子捨不得拿出非常貴重的航空燃油,千機轟炸再加護航戰役機反擊一次起碼需破鈔1萬噸高品級燃油,還不如去轟炸亞速爾更加有效。目前轟炸亞速爾群島的主力飛機已經過蘭開斯特改成了B-17F,美國技術職員在機翼中安裝了被稱為“亞速爾油箱”的超額附加油箱後,團體可照顧的燃料容量從9463升增加到13671升,實際最大航程衝破7000千米,能支撐飛機安然履行來回轟炸任務――前提是不要受傷。
真正打仗太高層次人士、出過國,對美國、德國政治生態和上流社會有所體味的人是不會為戈培爾列舉的對比所利誘的,因為內裡有深切的分歧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