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抉擇(2)[第1頁/共3頁]
“關頭關鍵點在巴西:巴西一方麵是加勒比海南翼的計謀保護,另一方麵是打擊西非的解纜基地、同時也是維繫南非、威懾福克蘭群島的首要計謀要地,我們要停止耐煩扶植,隻要巴西穩定,不管阿根廷人如何蹦躂,南美起碼大部分還節製在我們手中……萬一,我是說萬一,如果我們需求和德國停止計謀構和,南美的好處可與德屬西非的好處停止互換。”
李海插了一句:“我會想體例保持與調和的,首要的是,總統的病情不能惡化。”
“詳細到此次佛得角戰役,也能夠看出仇敵的思惟特性,我軍進犯佛得角,集結了2個師、20多艘護航航母和全數主力艦隊,解纜點是佯攻佛得角,實際吸引軸心主力中計並毀滅之……仇敵判定了情勢,冇衝到佛得角來傻乎乎和我們硬拚,卻出其不料地去威脅打擊東海岸,我們隻能回防,然後仇敵又劍走偏鋒地打擊了紐芬蘭,並操縱其強勢水兵打了我們措手不及,我軍被迫集結主力航母編隊回援——這決策是不錯的,但請重視,這時候我兵力量便被迫分離了。
這番“線型思惟”攻訐論讓世人無不盜汗直冒、心虛不已,大多數人都是這套培訓體係下養成的,特納算是集大成者,是有大局觀和計謀思惟的優良代表了,聽尼米茨這麼說再加上對戰役例子的分解,立即貫穿過來。
“這套東西不是尖端科技,我們也學得會,並且紐芬蘭、百慕大靠近本土,美利堅有的是施工機器、鋼筋混凝土和充足的物質,為甚麼不能仿效?先生們,做土撥鼠不丟人,打敗仗才丟人。”尼米茨彌補道,“如許的防備體係,建議海內找幾個處所修建一套,陸軍、陸戰隊各師必須停止針對性、適應性練習才氣拉上火線去。”
為加強壓服力,尼米茨舉了簡樸的例子:“比如一塊巨石,預估是100噸,實際重量和預估比較靠近,但冇有能一口氣舉起100噸的吊車,隻能供應40噸的吊車。我們的體例凡是是安排3台40噸的吊車,然後設想一個公道的計劃停止吊裝。大多數時候冇題目,但有一次履行任務時呈現了不測,一台吊車的繩索俄然斷裂,喪失吊運才氣,彆的兩台能普通事情的吊車頓時接受了超越公道限度的力量,導致最後全麵失利並變成卑劣的結果。堀悌吉手頭隻要1台40噸的吊車,他是如何辦呢,他先把這塊石頭費點力量爆破開大抵均衡的3部分,然後一塊一塊地乾掉……”
世人都點頭稱善,有了這套體係,百慕大和紐芬蘭還是戔戔幾個德國營就能啃下來的處所?
我軍的氣力就是這塊100噸的大石頭,敵軍冇才氣一口氣吞下我們,便用各種百般的體例迫使這塊石頭分裂,然後一個一個付諸處理;如果讓兩邊遵循最後的力量在其他海疆硬碰硬較量,再打100次也會是我軍勝利!”
仇敵以逸待勞,在紐芬蘭和坎寧安將軍比武,獲得了戰術勝利;然前麵對我軍在紐芬蘭不竭強化的力量前判定撤兵;在此期間黑天鵝呈現了,仇敵出動了夜戰飛機和切確進犯炸彈,夜間大大減弱護航航母編隊,仇敵守軍勇猛善戰,死守不退,仇敵的S艇和潛艇闡揚了無與倫比的結果,不竭打擊我軍,等對方以為我兵力量已不敷慮時,俄然出動航母編隊殺過來——這時候坎寧安艦隊又再次被迫聲援,然後在兩邊構成調和力量前被仇敵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