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君臣父子(上)[第1頁/共3頁]
至於穆獅磐,這纔是天子的真正親信,穆家世代將門,權勢卻有限,不得不一心一意憑藉天子,來調換每代一頂屯騎校尉的官帽。
慕容盛聞言,非常附和地點點頭。
既然天子和王爺都不急,久而久之便連寺人也不急了。此事竟似成了一個宗室和朝堂中的忌諱,再也無人提及。
麵對敖莽略帶挑釁的笑容,慕容氏家主隻是淡然一笑,似是並未將驍騎衛的事情放在心上。
幸虧這大殿中還是聰明人居多,駭怪之餘哪怕想得不太透辟,還是或多或少回過了味來。
而在以後的幾十年中,不但今上對自家王叔膝下無人的苦楚老景不聞不問,便是姬武本身,也從未透露過要過繼一個宗室子給本身養老送終的意義。
憂愁,欣喜。
兩人說話時並未決計抬高聲量,離得近些的都能聽到,這等臧否皇子親王乃至模糊提及曾經的朝堂政爭的言語,換個不敷身份的,彆提說出口了,便是聽了隻怕都能夠有不測之禍。
敖莽在他不遠處站定,點頭輕笑道:“可不是麼,天不幸見,敖某命數不差,一樣有幸躬逢其盛!至於慕容家主所說的那幾位,既然生不逢時,哪怕貴為王爵,亦隻能徒呼何如嘍。”
說句誅心的話,即便老王爺老當益壯,身子骨比今上還要結實,恐怕還是不免要走在今上前頭的。
奪嫡之爭,哪怕不了局,也毫不成能真就置身事外了。
到先皇時,才又將“驍騎”之名拿出,賜給一支立下了殊勳的禁軍騎衛。
幾次衡量。患得患失。
世人皆知,真定老王兵馬平生,功勞赫赫、位高權重,唯獨占一件大憾事,便是後繼無人。
與真定老王分歧,太子此舉不是為了避嫌,而是要當仁不讓地爭權啊!
慕容氏高姓猶存,出自慕容氏的驍騎衛天然有些分歧,在大周軍中不免被人另眼相看,說刺耳些那就是後孃養的,哪怕在金城關再爭氣,還是如此,更彆提現任驍騎校尉甘酒泉本就是慕容盛的弟子了。
遊移,斷交。
現在真定王主動交出軍權,一如老虎冇了虎倀,恭敬雌伏之心更勝往昔,難怪天子欣喜之下加恩至此。
賢人不出的年代,這位驍騎侯活著之時,慕容氏達至鼎盛,而等他一死,又不成製止地走了下坡路,累五世未能再出第二位封號武侯。
這是姬室用熟了的伎倆,先皇更是集大成者,一場大戰下來,天下皆弱,姬室獨強,而這便是真定王奏摺中所說“開子孫承平萬世之基業”的真正含義了。
由甘酒泉當家的驍騎衛汗青悠長,特彆第一代校尉恰是複姓慕容,厥後這位出身賢人門庭的校尉積功而為封號武侯,便是以驍騎為號,驍騎衛作為其親衛部曲,號角旗鼓得以萬世不易。
由慕容氏家主和敖莽說來,卻無人感覺有甚麼不當。
再者,既然老王爺的奏摺上並未提及此事半句,那麼在冇有終究灰塵落定之前,這事兒到底是天子和老王爺之間的心照不宣,還是天子臨時起意的一廂甘心,當真是誰也說不好。
慕容盛微微側頭,看向殿中三位皇子,目光極是通俗。
最有望觸及至尊之位的三位皇子競相表態,一如梨園中好戲開鑼、大角兒登台。
一眾王公大臣緊隨厥後:“陛下仁德,澤披百姓,臣等銘感五內!”
至於天子順勢安排恒山鐵騎與薊州金城關的兩個封號衛換防,嘿嘿,隻要對大周禁軍中的封號衛有必然體味,便不難洞悉此中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