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兩年之約[第3頁/共4頁]
“甚麼妙策?”說話的倒是小喬,她想著女扮男裝,本不敢開口,不料聽入了迷,竟不知不覺脫口問了出來。小喬話音一出便知不當,倉猝伸手掩住了小嘴。
劉墉聽得是蕩氣迴腸,遐想當時陳登談笑風生、批示若定,不由神馳,又問道:“吳軍連番損兵折將,匡琦還是巋然不動,那孫策好勇鬥狠,豈肯輕言失利?”
劉墉聽了也是一陣大笑,又道:“依小弟之見,孫策雖勇猛善戰,卻仍不及元龍兄智計多變。”
“那是天然。曹丞相雄才偉略,豈不知此中關竅?因而置北線危局於不顧,命曹仁點雄師馳援匡琦。”
劉墉搖點頭,意氣紛發隧道:“此事功虧一簣雖令小弟義憤填膺、悲傷欲絕,卻也令小弟驚醒。事事求與彆人,事事服從彆人,有的或能言聽計從,有的倒是棄之不消,更有甚者反而防備於你,傷害於你。小弟算是看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已。《易經》上也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因此小弟已下定決計,從今今後不再跟班任何一方,而是自主門庭,自已當一回家,做一回主,我就不信,離了彆人,我劉墉就不能重振大漢,實現國度一統?”
“小弟意欲先與孫權交友盟好,乘機取荊、益二州,先與曹、孫三分天下,然後……”劉墉便將諸葛亮《隆中對》的打算和盤托出。
陳登道:“那孫策自大其勇,一意孤行,早死亦非偶爾。郭奉孝早有言辭,‘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奉孝慧眼獨具,陳登也深為歎服。不過,孫策雖死,繼任的孫權卻也不容小覷。此人雖年青而不善撻伐,但胸中有鴻鵠之誌,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知人善用,帳下文臣武將莫不甘心效命。現在孫權羽翼漸豐,已成曹公大敵也。”
“是!”劉墉一拱手,飲了一口茶,神采凝重,便將救援獻帝的過程詳詳細細地說了一遍。
陳登平靜自如隧道:“其一,‘跨有荊、益’與‘外結好孫權’之間如何棄取?荊州利儘南海,西通巴、蜀,向東可順江而下直麵孫吳,向北可出兵宛、洛,虎視中原,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孫權雄才偉略、目光如炬,如此首要之所又豈能拱手相讓?”
“確是如此。那孫策本東進與黃祖戰於沙羨,聞聽匡倚慘敗,便撤兵迴轉,屯於丹徒,厲兵秣馬,意與陳登再決雌雄。孰料曹丞相采取謀臣之計,封孫策為吳侯、討逆將軍,體味稽太守,與其媾和通好。孫策聞言大喜,遂撤丹徒之兵東征豫章華歆,廣陵之困遂解。”
劉墉感慨道:“那孫策自袁術處借兵不過一千,短短數年,竟一統江東六郡八十一州之地,當真是威猛非常。若孫策不死,遲早必與曹公分庭抗禮,共逐天下。”
陳登傳聞獻帝已到樊城卻被劉表阻之不進,暗自感喟,說道:“為兄還覺得曹仁是在半道大將聖上追歸去的,哪知真相竟是如許……”呆了半晌,陳登又問道:“崇如經此一事,仍要跟班劉備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