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反包圍[第2頁/共8頁]
因為這裡是齊朝舊都,政治意味太稠密。昭義兵如果真的挑選了這裡,謀朝篡位的意義有點太較著,並且這裡太靠南,也輕易讓齊朝有一些不太好的遐想。
但是,齊惠宗、齊英宗在階下囚的角度來看這個事情,立即性子就不一樣了。
這當然更算不上甚麼罪,還是那句話,金人的強大人儘皆知。齊朝立國百餘年,連太祖太宗都冇能光複燕雲,莫非希冀他們這些不肖子孫?
隻能說,在本來的汗青中,齊高宗與金人在這一點上能夠說是棋逢敵手、菜雞互啄。
比如之前金人就曾經考慮過,將齊惠宗或者齊英宗立為偽楚的天子。讓他們去統治偽楚的地區,一來名正言順、能夠減少這些處所的抵擋,二來也能夠讓齊高宗寢食難安,影響他統治的合法性。
但對於趙海平來講,隻要在齊英宗內心埋下這顆種子,那就充足了。
以是,這三點大要上是在賠罪,實際上是某種免責聲明。
於家國天下、百姓百姓而言,朝廷不抗金,韓將軍本身抗金,這是站住了大義;於忠君愛國、報效朝廷而言,齊高宗不要先皇、不要本身的父兄,韓將軍卻冇有健忘,這是站住了忠孝的品德製高點。
“乃至……他要為滅齊做籌辦?”
這事就不好明說了。
顛末趙海平這麼一提示,完顏盛也回過味來了。
那麼此時,韓甫嶽將軍出麵真的將他們父子迎返來了,齊高宗心中會如何想?會不會欲除之而後快?
但現在,韓甫嶽要把這兩個天子迎返來,必定不是留在昭義兵中。
齊英宗有些慌了,趕快離席將趙海平扶起來:“韓將軍快快請起!這是為何啊?”
到時候他不聽這倆人的,天下要說他韓甫嶽是亂臣賊子,聽這倆人的,那不是給本身找不安閒嗎?
這一方麵會讓齊朝不再有底氣喊出“迎還二聖”的標語,讓他們光複古地的誌願大打扣頭,另一方麵,齊惠宗與齊英宗這兩個終究廢料配上齊高宗和秦會之,四個廢料一台戲,齊朝的朝堂得是多麼的出色?
但這類設法終究未能成行。
接下來的三年,天下承平。
齊、金、昭義兵三方和議已成,冇再有新的戰事。
完顏賢深思好久,說道:“韓甫嶽將軍的昭義兵,此時實際上已經是聽封不聽調的狀況。除了名義上還是齊朝的臣子以外,彷彿已經是盤據一方的權勢。
這固然是捕風捉影、無稽之談,但鄉野之人遐想到當年齊高宗嘴上喊著“迎還二聖”可實際上卻寧肯讓韓甫嶽將軍退兵都不持續打下去的實際表示……
但金人如果真想送,有的是體例。
實話說,他對於這兩位天子,是一點好印象都冇有。
而韓甫嶽將軍的昭義兵為甚麼想讓齊朝內鬨呢?
有冇有想擁立這兩位天子、混一個擁立之功、平步青雲的人?
遵循史料記錄,韋太後在韓甫嶽將軍被冤殺、齊金兩國簽訂和議以後,在齊高宗的一再要求下,被金人放歸齊朝。
哪怕這兩位天子不要皇位,齊高宗也不讓皇位,但齊高宗身邊的大臣們呢?
從這一點來看,韓甫嶽將軍這不叫謀反,這叫被狗天子逼得冇體例了,為了天下,隻能本身親身脫手把不屬於本身的任務也給辦了。
最後靖平之變時擄走這兩個天子以及統統的皇室和大臣,主如果為了打擊齊朝的中樞,讓齊朝冇法再構造起一個有統治力的政權和朝廷。如許一來,金人今後再漸漸兼併齊朝,就會變得輕易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