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第1頁/共5頁]
妃子臉上立即暴露憂色,但隨即又說道:“但是陛下,如果秦王抗旨不遵,臣妾又該如何辦?”
如果打下來以後卻不能兌現承諾,讓將士們如何想?
至於其他將領的怨氣,秦王在軍中聲望甚高,想要壓下去天然也不成題目。
至於天子的敕被回絕了、天子活力了以後該如何辦,那是秦王要考慮的事情,而非他們這些大頭兵要考慮的。
“那些珍寶財賄,本就該歸入我大梁的府庫,陛下從府庫中拿出微不敷道的一點珍寶賞賜給臣妾,莫非臣妾的這點要求也不能滿足嗎?”
如果秦王真的用這些財物大力皋牢這兩寶貴妃,那麼這兩寶貴妃所代表的的權勢固然不至於立即倒向他,起碼也會變成他和太子之間的牆頭草,不竭扭捏以獲得最大的好處。
因而,這兩寶貴妃進入府庫中肆意拔取了大量金銀珠寶和各種財賄,裝了滿滿一車帶走。
先是給秦王承諾,讓他打下洛陽以後能夠將這些財寶全都分給將士,成果兩個愛妃一吹枕邊風,他就又竄改了主張,乃至還親身寫了敕書讓這兩個貴妃去搶將士們的財寶。
張婕妤一張嘴就要淮安郡王的幾十頃田,屬因而內心冇有一點逼數的表示。
但不管是哪一種能夠,對於一名建國之君來講,如許在火線偷懶還沾沾自喜的行動,都是非常笨拙的。
但題目是,這兩寶貴妃,明顯是得寸進尺的範例。
“秦王有令,府庫中的統統財寶、洛陽周邊的統統地盤都要拿來封賞將士,任何人等不得輕動!”
以是,這些財賄如何分派的題目,就是一個擺在決策者麵前的大題目。
如果從道理判定,史料記錄反而更加不成信一些。
以是,從兩點內容來看,梁高祖做出如許的決定,也就不敷為奇了。
看到這裡,李鴻運不由得皺眉,很稱心識到這彷彿是個坑。
而梁高祖仍舊肝火不息,等秦王走後纔對裴寂說道:“朕這個兒子,在內裡領兵日久,都被那些讀書人給帶壞了!不是當年阿誰靈巧懂事的二郎了!”
此時洛陽城才方纔霸占,而霸占洛陽的過程,可謂是凶惡萬分。
在完成這統統以後,李鴻運的視野中,閃過了秦王的影象碎片。
按照史料記錄,梁高祖固然是梁朝名義上的建國之君,但實在,他根基上冇有打過仗。
第一是當時全部梁朝的號令體係比較混亂,天子的敕、太子的令和秦王的教,根基上能夠當作是具有劃一效力,誰的號令先到就聽誰的。
武德七年,梁高祖規複了九品中正製,將這個已經應當被科舉製代替、以家世取士的腐朽軌製重新搬了返來;
哪怕秦王不肯意,也必須遵循天子的敕書辦事。
他的騎術、射術或許不錯,但很明顯,要說行軍兵戈,他恐怕並不善於。
影象碎片中有兩個內容:第一是梁高祖曾命令,秦王在本身的統領範圍內,統統事件都能夠自行處罰。
至於軍中特彆是淮安郡王那邊的怨氣,天然是秦王親身去安撫。
要肯定梁高祖的這個行動是否合適他的人設,要從兩點來看。
洛陽之戰打得那麼慘烈,事前早就跟將士們說過,打下洛陽以後會將內裡的財寶全都封賜給將士。
秦王就麵對兩個挑選:要麼給這兩名妃子,要麼給將士。
他操控梁高祖做出了合適史乘記錄的行動,讓梁朝向著玄武門之變又邁近了關頭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