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卷 第一百四十七章 定底山東 諸葛亮歸天 臨終遺命[第1頁/共3頁]
城中劉曄於禁,見黃忠帶領人馬前來圍城,心下悲慘,於禁歎道:“黃忠既來此,東阿必淪陷矣!”
且說馬超得了高唐,叮嚀將士,以禮安葬鄧艾於禁,留李嚴鎮撫,自同黃忠領兵會攻平原。
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裡,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萬分難行,蜀軍毫不設防。
又召馬超,遞過漢中王手書,馬超敬謹接過,啟視道:“江東未滅,元帥先亡,孤之不幸,亦國度之不幸也!”
“既得江北,江南指日可定,惟陸遜多謀,甘寧善戰,必將死戰,慎之慎之!諸將勤奮王事,為國儘忠,幸勿以亮之故,而損壯誌也。”
“願大王應天順人,光複漢室,則臣雖死亦無憾矣,臣一門列戟,受國厚恩,不敢複要令典。”
馬承將諸葛亮與三將之遺書取出,三將益發哀感,馬超與薑維,一麵襄助諸葛亮喪事,一麵清算士馬,候令解纜。
如若劍閣守敵不撤,涪城空虛,定能一鼓而下,鐘會采取了此建議,令鄧艾依計行事。
至此,山東定底。
“邦基新定,處之以廣大,將帥積勞,懷之以恩禮,庶幾群眾殷複漢之思,功臣無彭韓之懼,臨命烏咽,不知所雲。”
“汝等可前去投降漢軍,我自有容身之處。”眾將半信半疑,一些人便去開城,回視鐘會,卻已自刎帳中。
諸葛亮說到此處,聲氣已不相屬,瞑目多時,半晌以後,忽張目對馬承道:“幼年貴寵,勿以驕滿亡身,此言尚請賢侄亦轉告吾兒。”
馬超推由黃忠傳令,大小軍士皆掛孝旬日,本日發喪,儘由黃忠主持喪事,靜候漢中王令旨,同時侯元帥夫人來到,方行殯殮。
“山東之事,可付漢升,幽冀之事,宜付翼德,以子龍督徐揚,孟起督關隴,文長守雁門,子均守上穀,伯約守天水,則國度安如盤石矣!”
鄧艾從遝中解纜,通過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麵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至此敏捷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
馬超再拜受命,回到軍中,同著薑維六將,至諸葛亮靈前酬酒,陳述師期,彆過黃忠,本日拔隊啟程。
卻說馬超、黃忠、薑維三人,底定山東,分兵遣將,鎮撫處所,三人回兵曆城來見諸葛亮,不料未到曆城,諸葛亮已經歸天。
“孟起追從元帥,血戰中原,元帥手書,每相推挹,當推行遺命,以葳全功,已敕漢升為元帥治喪,令元直繼任,總南征諸軍,孟起可速進兵,以成元帥之誌也。”
平原已被薑維圍得鐵桶也似,鐘會悉心防備,兩下相持,又來了馬超黃忠兩支人馬,城下鼓聲動地。
再召黃忠,宣漢中王令旨,授黃忠都督青兗二州軍事青州牧,黃忠謝恩。
半月前,黃月英先接馬承手書,遐想日前師父夢中所言,心知死彆之日已到,不及哀痛,敏捷就道,比及到時,已經全城縞素,哭聲雷動。
且現在魏軍已是日薄西山,秋後螞蚱,蹦不了多久了。
城下黃忠見鄧艾一箭射死於禁,大怒之下亦開弓射去,弓弦響起之時,箭矢已正中鄧艾腮頰,鄧艾迴聲栽倒。
劉曄長歎一聲,失魂落魄道:“都督俊義,皆就義矣!戔戔館陶,何能久也?”於禁相對黯然。
“而籌策雲勞,精華既竭,國爾忘身,寧不哀悼,昔大樹殞身於幕下,伏波奄謝於軍前,後先暉映,而功烈尤加,省覽遺書,倍增淒咽,有功不錄,何故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