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6章:上心念下民[第1頁/共6頁]
有了各種定見,這份和談自是式微到本色上,而這也是黎利範文巧二人情願看到的成果,當使者返回,兩人連夜有製定了一份和談的打算,想以此來打動楊崢。
對於兩人的定見,楊崢一向不置可否,隻好問計與黃福。
明朝能走到滅亡的一天,實非朱由檢一個之過,但是,他作為十七年之君也是難逃其咎的。但他卻說:朕非亡國之君,而事事皆亡國之象。
黃福在安南多年,對安南多了幾分親熱之意,認定在無益的情勢下和談也不是不成以,但前提是安南必須是居於明朝屬國的職位,隻要安南每年能“奉送”萬兩黃金、百萬兩白銀便可。作為回報,大明能夠賜與一些文教方麵的幫助,但這些需求安南上貢明朝每年貂皮千張、人蔘千斤。
動靜傳來,黎利大大鬆了一口氣,本來他對於天子下一個罪己詔的做法不覺得然,隻感覺不過是文人玩的鬼把戲罷了,一定有效,現在看來結果出乎他的料想以外,短短一日的工夫,好動靜一波接一波的傳來,讓他有了將這份罪己詔停止到底年初,本日的早朝之上,他滿臉悲切的當群臣之麵自責曰:“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成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隨後,他又采納了大臣阮陽等人在義安城募兵的奏請,決定“放棄此舉,而下哀思之詔”曰:前有司奏,欲益民賦三十助邊用,是重困老弱孤傲也。現在又請遣卒田輪台……乃者貳師敗,軍士死略離散,哀思常在朕心。今請皇城募兵,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以是優民也。今朕不忍聞——當今務在禁苛暴,止擅賦,力本農,修馬複令(令百姓養馬便可免除徭役),以補缺,毋乏武備罷了。“聖旨傳遍天下,文武百官百姓莫不是交口獎飾。
動靜傳來,楊大人當即調集世人商討,張本一聽當即表示分歧意,說朝廷委任他們此來是行一國兩製,目標是將安南在一個大明的統治之下,現在統統局麵都朝著無益的情勢在生長,在囚徒窘境日複一日的壓迫之下,不竭的有對方百姓,官員前來,黎利這個時候來乞降,清楚是不安美意,再者黎利此人幾次無常,一旦本日承諾了和談,明日再辯駁,不竭是朝廷,還是百姓再一次麵對苦不堪言的鏡麵,以是對於和談,他果斷不承諾。
據史乘記錄,皇統九年(公元1149年),雷電震壞寢殿,有火入上寢,金熙宗命翰林學士張鈞代擬“罪己詔”,此中有曆代帝皇在“罪己詔”中常用的套話:“顧茲寡昧,眇予小子”。金熙宗聽信大臣讒言:“此漢人托筆墨以詈主上也。”立即將張鈞殘暴正法。
如明朝崇禎十年(1637)閏四月大旱,久祈不雨,就下了一道“罪己詔”,這道“詔”的內容不在自責,而在自曝宦海腐惡黑幕:退隱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賦稅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乃至已經蠲免,亦悖旨私征;才議繕修,便乘機自潤。或召買不給代價,或驛路詭名轎抬。或差派則賣富殊貧,或理讞則以直為枉。阿堵願意,則敲樸肆意;囊橐既富,則奸慝可容。撫按之薦劾失真,樞路之譭譽倒置。又如勳戚不知厭足,縱貪橫於京畿。鄉宦滅棄防維,肆侵淩於閭裡。納惡棍為虎倀,受奸民之投獻。不肖官吏畏勢而曲承,積惡衙蠹生端而勾引。嗟此小民,誰能安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