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4. 1823章:黍苗無限獨悲歌[第1頁/共3頁]
所謂”科道”,指的是吏、戶、禮、兵、刑、工六科給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監察禦史。六科給事中在明朝被稱為科官,十三道監察禦史則被稱為道官,固然二者體係分歧,但職位職責卻附近,故合稱為”科道官”,也成為”台垣”,禦史為台。六科為垣,構成明朝糾舉彈劾、製止官員對付公事、違法亂紀的交叉防地,又因為職在”建言”乃至”傳聞言事”,固又統稱為”言官”。這些人的短長,自是不言而喻了,更短長的在於,他們不但能罵人,還能察糾表裡百司的官邪,有的明章露麵彈劾,有的密封奏章彈劾。在內清查兩京獄訟案件的審理有無遲延枉曲,巡查京都虎帳,監都鄉、會試及武舉,巡查光祿,巡查倉場,巡查內庫、皇城、五城,輪值登聞鼓。(後改科員)在外巡按,(北直隸二人,南直隸三人,宣大一人,遼東一人,甘肅一人,十三省各一人。)清理軍隊,提督黌舍,(兩京各一人,萬曆末,南京增設一人)巡查鹽政(兩淮一人,兩浙一人,長蘆一人,河東一人)、茶馬(陝西),巡查漕運,巡查關稅,(宣德四年設立鈔關禦史,至正統十年始遣主事)催運,監督烙馬印,屯田。軍隊出征則監軍記錄功績,各自遵循專門事件監察。而巡按則是代天子巡狩,按察藩服大臣、府州縣官等方麵的考查,告發彈劾特彆首要,大事上奏天子裁定,事可立即定奪。巡行所到之處,必先鞠問鑒彆罪犯,調看訟獄檀卷,有究竟出入的依理辨明。各祭奠壇場,核閱它的牆壁屋宇及祭器。體恤孤寡白叟,巡查堆棧,查算賦稅,鼓勵黌舍,表揚仁慈之人,翦除豪強敗類,正民風,振法紀。凡是朝會要改正禮節,祭奠時監督儀程。大凡政事得失,軍民利病,都要直言不諱。有嚴峻事件,堆積在朝廷參與運營。六部相稱首要,但是各有專屬政務,而都察院總理憲憲法紀,隻要有所見聞便可糾察。各禦史糾察彈劾,必須明白寫明究竟證據,開寫年代,不得用廢話隨便誹謗,抉剔細枝末節。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了,就差趕上錦衣衛了,若不是這些人都是文官,讓天下貴爵將相驚駭的程度不亞於錦衣衛、東廠的番子了。
顧佐道:“微臣想,江南富庶之地,卻對付不了這場雪災,此中盤曲,若不查個水落石出實在難以讓人佩服,都察院職責專屬糾察、彈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風紀的部分。統統大臣奸邪、人結黨、作威福亂政的,便彈劾他。統統百官卑鄙貪鄙廢弛官紀的,便彈劾他。統統學術不正、上書陳言事情現成章法、詭計進用的,便彈劾他。趕上朝覲、考查,同吏部主管確認賢達與否、官員起落。大案件重犯人在外朝會審,與刑部、大理寺公允訊斷。都察院都有權奉敕本地,安撫外埠,各自專奉敕命行事。此番江南雪災,是否定真如此民不聊生,還是彆有隱情,微臣身為都察院都禦史,擔當專屬糾察、彈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風紀的部分,江南此等大事,豈可不聞不問,微臣懇請天子讓微臣擔當巡撫之名,巡查江南,查清事情的本相?給朝廷,給江南百姓一個交代?“
--
此話一出,眾官兒交頭接耳之聲更大,但也無人感覺不當,都察院自洪武時,便為最高監察構造,都禦使與六部尚書並稱七卿,職位高貴。但也恰是因為職位高貴,按明tai祖與明宣宗的敕諭要求,還得作為百官榜樣,其職責為:大臣奸邪、人構黨、作威福亂政者劾,凡百官猥茸貪冒壞官紀者劾,凡學術不正、上書陳言事情成憲、希進用者劾,必將有”搏擊”之嫌,失大臣之體,極易為朝廷招怨,一旦彈劾有誤,也無迴旋的餘地。是以,”搏擊”之事應讓那些職位不高、資格不深、年紀較輕、顧忌較少的官員去乾。用明tai祖的話,是應當建立一種”以製大,以下製上,大相製,高低相維”的監察體製。基於前代經曆,鑒於實際需求,明朝建立了一套被稱為”科道”的監察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