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1. 1879章:福兮禍之所伏[第1頁/共3頁]
“話可不能這麼說,改過天子即位,我們姑蘇城的日子還算好過了些,你看這幾年況知府大人來我們姑蘇城,為我們免除沉重的賦稅,訂立條規軌製,事情有倒黴於我們的,當即上奏書陳述,這才幾年的工夫我們的賦稅一減再減,我們的日子比起往年可好過量了?“
彆急,有的是體例,第一步擺出身,看看是那一年的進士,若你是舉人,對不起,你連殿試都冇有插手過,湊甚麼熱烈。可有人問,若都是進士出身又該如何是好。
茶館並不大,但勝在一個巧字,一張張的茶桌,一條條的板凳都幾好的操縱了茶館的空間,看上去密密麻麻,但當真落了座,卻不顯得擁堵。
此時茶館裡已坐上了幾桌,看打扮都是有錢的名流, 偶有幾個穿著光鮮的百姓在吃茶話語,此中不時的異化著幾聲含混不清的唾罵,倒也讓這座小小的茶館添了積分興趣。
三人尚未走出來,劈麵而來的是一陣陣的喧鬨聲,一個氣憤的聲音罵道:“這大雪都下了幾日了,姑蘇城糧食價都比豬肉價還要貴了,朝廷再不派人下來均衡物價,這姑蘇城怕是要亂了?”光聽語氣,就足以設想此人的情感是如何衝動。
姑蘇繁華之地,端方自有些分歧,比如京師是天子腳下,以官為大,甚麼位置用常用官職來衡量,一個好的位置,自是官職最高的人來坐了,而官職低些的,對不起隻能陪在兩側或者開端,或許你會問,那如果碰上兩人官職一樣,都是正二品的官兒都想坐這個位置,那該如何說好。
這個也好辦,科舉是大明仕進的第一步,以是進士出身的人非常喜好講落第時候的事情,需求的時候拿來比一比,倘若兩人都是進士,那我們接著比。第二步擺資格,比比是哪一科中進士的,細談之下,若你是洪武十六年的,對方是十九年的,第三個是二十二年的,第四個資格最老,是洪武三年的,那麼這個時候,那三位就要向第四人施禮了,這是端方,不管你官和年紀比對方大多少,碰到比你早落第的就要施禮。這是第二步。說到這兒,若又有問了,若都是洪武三年的那又該如何?不急,活人能被尿憋死不是,擺了出身,擺了資格,第三步就開端比名次了,就算是你們四人都是洪武三年的進士,可測驗總有個名次的凹凸,若第一人是三甲同進士出身,第二人是二甲進士出身,第三人是二甲第十五名,三人當中,無疑是第三人的名次最高了,可這時候第四人說我是庶吉人乖乖的站起來施禮,並且讓了座,誰讓人家是數一數二的劣等生呢。這就比如,張居正、胡宗憲、戚繼光、俞大猷四小我坐在了同一張桌子上,坐位的挨次如何排定?這位子看著難以肯定,可你三步擺下來,位置就好擺了,胡宗憲於嘉靖三十五年任浙閩總督,嘉靖四十一年死於詔獄。張居正嘉靖三十六年供職翰林院,四十三年任國子監司業,四十五年掌翰林院事。戚繼光嘉靖三十五年任浙江都司參將,四十二年任福建總兵。俞大猷嘉靖二十一年任宣多數批示僉事,二十八年任備倭都批示,四十年任廣東副總兵,四十二年為福建總兵(後被戚繼光替任)。如果汗青上胡宗憲,張居正,戚繼光,俞大猷四人真的同桌用飯,則最大能是他們經曆重合的處所,那就是在東南抗倭的期間,可猜測為嘉靖三十五年至四十一年間,在這個時候段,胡為浙閩總督,張先供職翰林院後為國子監司業,俞大猷最高官至副總兵,戚繼光為參將。以是尊卑順次為胡張俞戚,坐次為胡宗憲坐西席,最尊;張居正坐北席,次之;俞大猷坐南席,又次之;戚繼光坐東席,最次了!說了半天,就是一句話兒,好位置在都城那是給有身份,有資格、馳名次的官家老爺坐的,而這姑蘇城就冇這個端方了,當然了,它們有它們本身的端方,如將茶社分出品級來,有錢有職位的在內裡,冇錢冇職位的對不起靠內裡落座,以是想要看姑蘇的有錢人,你隻需找一家上等的酒坊茶社,望內裡看一看,頓時一目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