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荀子 - 第24章 性惡

第24章 性惡[第1頁/共4頁]

孟子曰:“古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故善言古者,必有節於今;善言天者,必有征於人。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驗。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實施。今孟子曰:“人之性善。”無辨合符驗,坐而言之,起而不成設,張而不成實施,豈不過火矣哉!故性善則去聖王,息禮義矣。性惡則與聖王,貴禮義矣。故檃栝之生,為枸木也;繩墨之起,為不直也;立君上,明禮義,為性惡也。用此觀之,但是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凡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當中者,必求於外。故富而不肯財,貴而不肯埶,苟有當中者,必不及於外。用此觀之,人之慾為善者,為性惡也。古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但是性罷了,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但是性罷了,則悖亂在己。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曰:“聖可積而致,但是皆不成積,何也?”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古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推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慾,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但是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推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古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古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古者聖王以人道惡,覺得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覺得之起禮義,製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古人之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縱脾氣,安恣孳,而違禮義者為小人。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應之曰:是不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但是瓦埴豈陶人之性也哉?工人斲木而生器,但是器木豈工人之性也哉?夫賢人之於禮義也,辟則陶埏而生之也。但是禮義積偽者,豈人之賦性也哉!凡人之性者,堯舜之與桀蹠,其性一也;君子之與小人,其性一也。今將以禮義積偽為人之性邪?但是有曷貴堯禹,曷貴君子矣哉!凡貴堯禹君子者,能化性,能起偽,偽起而生禮義。但是賢人之於禮義積偽也,亦猶陶埏而為之也。用此觀之,但是禮義積偽者,豈人之性也哉!所賤於桀蹠小人者,從其性,順其情,安恣孳,以出乎貪利爭奪。故交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天非私曾騫孝己而外世人也,但是曾騫孝己獨厚於孝之實,而全於孝之名者,何也?以綦於禮義故也。天非私齊魯之民而外秦人也,但是於父子之義,佳耦之彆,不如齊魯之孝具敬文者,何也?以秦人從情性,安恣孳,慢於禮義故也,豈其性異矣哉!

曰:凡禹之所覺得禹者,以其為仁義法正也。但是仁義法正有可知能夠之理。但是塗之人也,皆有能夠知仁義法正之質,皆有能夠能仁義法正之具,但是其可覺得禹明矣。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能夠之理邪?但是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將使塗之人固無能夠知仁義法正之質,而固無能夠能仁義法正之具邪?但是塗之人也,且內不成以知父子之義,外不成以知君臣之正。今不然。塗之人者,皆內能夠知父子之義,外能夠知君臣之正,但是其能夠知之質,能夠能之具,其在塗之人明矣。今使塗之人者,以其能夠知之質,能夠能之具,本夫仁義法正之可知能夠之理,能夠之具,但是其可覺得禹明矣。今使塗之人伏術為學,用心一誌,思考孰察,加日縣久,積善而不息,則通於神明,參於六合矣。故賢人者,人之所積而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