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方誌學鑽研[第1頁/共4頁]
林的方誌研討代表作有《處所誌和方誌學》、《浙江方誌概論》、《中國處所誌總目撮要·浙江分冊》、《中國處所誌名家傳》。到二0一四年,在《浙江檔案》雜誌上頒發了《南宋朝廷架閣庫與檔案辦理》一文。
這幾套書均是研討杭州與南宋汗青的首要文獻。
一九八五年,吉林省圖書館館長金恩暉(注5)構造職員編撰《中國處所誌詳論叢書》,此中《浙江方誌概論》篇,聘請林正秋主持完成。上述冊本皆在一九八五年前出版,當時天下方誌研討方纔復甦起步,此部叢書為後輩學術研討奠定了較高的起點。
不久,魏橋組長但願杭州有關帶領把杭州市誌編委會籌建起來並聘請林正秋參與。
這些書在當時可說是屈指可數研討浙江方誌的學術論文。
注3:朱士嘉(1905-1989),曾任燕京大學圖書館古籍編目主任,編錄《中國方誌綜錄》,應邀到美國國會圖書館事情,遍閱館內東方特藏部當中國方誌,複製與拍攝一千多頁與三百多卷中美檔案菲林,全數照顧返國,捐募給中國汗青博物館。八十年代前任中國處所誌協會副會長。著有《中國方誌綜錄》、《中國天象記錄總表》、《中國天文史料彙編》等(摘自收集)。
林叨教了時任市委鼓吹部部長的夏秀文。自此,林正秋成為編輯委員會帶領小構成員,開端了《杭州市誌》編撰的籌建事情。
三是對新點校的南宋《夢梁錄》做了詳確訂正。
第一編《浙江處所誌舉要》,由林正秋、金敏合著;
註釋:注1,信史,為一個漢語詞彙,意義是較為翔實可托的史乘,指紀究竟在可托、無所諱飾的史籍。有筆墨記錄,或有什物印證的汗青。相對於天下其他處所,中國較早進入信史期間(摘自收集)。
如果坐火車趕去,必定來不及了。大會電報過來,當即乘飛機解纜。
《夢梁錄》,一部研討南宋的首要文獻,點校版在一九八0年印行出版,成為古籍研討的一件大功德,美中不敷的是,此中有很多校點弊端。當然,點教古籍至為不易,林做了細心的研討,為此專門寫了一篇漫筆《夢梁錄點校失誤舉例》,歸納弊端大抵有三點,1標點缺失、句讀有誤;
值得一提的方誌摸索
此時,林正在批閱高測驗卷。
注6:胡述兆,1926年生於江西新餘潭口村。台大圖書館係傳授,台中研院院士(摘自收集)。
在我國冗長的汗青過程中,自從漢朝發明造紙術與北宋呈現活版印刷後,各朝曆代大多有處所誌書的呈現,隻要冇有戰役、饑荒或處於特彆年份,都有過處所誌書的呈現,有著濃烈的中國特性,特彆是浙江,人稱“方誌之鄉”,它為人們處置處所史學研討供應了確實根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國的方誌學和近代呈現的“檔案辦理學”與“汗青學研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或許,我國處所誌乃是這類學科的先祖。
林正秋是八十年代開端處置處所誌學研討的先行者之一。
浙江代表組的組長是省社科院副院長魏橋(注4),列席者共有四人。
處所誌研討
注4,魏橋(1930-2020),浙江餘姚人,1949年插手反動,在中共浙江省黨校、中心黨校學習。曾任浙江社科院副院長、《浙江學刊》主編,浙江省處所誌辦公室主任,著有《風雨四十年》、《誌苑二十年》、《兩輪修誌說》等(摘自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