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大理國 (下)[第1頁/共3頁]
就連王珪都以為,能來到這斑斕的國度,來路上的辛苦,值了!
這是個色彩極度素淨的國度。昂首望去,是那藍得讓你心醉的天,固然大宋境內也冇有大氣淨化,但決計冇有這類純粹的藍。
隻見為首的兩人都不到三十歲,頭戴進賢冠,身著紫色大袖長袍,腰圍圍裳,前係蔽膝。腰繫玉帶。足著厚底靴。與大宋官員的法服無甚辨彆,獨一的分歧在於,他們的進賢冠很高……何止是進賢冠,這些日子看到大理國文官武將的帽子都有一尺多高,顯得有些風趣。
鄭氏之前的兩朝皇族趙氏和楊氏都是白蠻,鄭氏本身也是白蠻。宋太祖出世前一年,楊氏的首級楊乾貞篡位登極,當時段氏首級段思平,任通海節度使。因為傳言其有帝王之相,在疑懼下,楊乾貞對段思平狠下殺手。
這群大理官員,早就被宋使的文采佩服,每日裡像門生一樣跟著他們,一旦有詩賦新作,便頓時讓人謄寫下來,不但本身賞識,還要送到大理城去,先給君王公卿賞識。
美滿是飲鴆止渴。
讓他們打動和高傲是,大理人竟對大宋懷有極大的好感。使團每到一處,都會遭到最昌大的接待,分開的時候,那些部族還會奉上最貴重的特產……當然大國麵子,向來是‘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的,使團會以大宋特產的茶葉、絲綢行禮,都要比他們的奉送厚重很多。
這時候,陳恪他們才明白,為何張方平要讓他們帶上這麼多物質,若非如此,還真不敷犒賞的。這也讓伴隨的大理官員悄悄讚歎:‘天朝上邦就是泱泱大氣……’
但很快就證明他錯了,大理國也是梁數越多越值錢。因為前來驅逐的。一個是大理太師楊允賢之子楊義貞,另一個是大理相國高智升之子高升泰……兩國還是有分歧之處的,比如大理國就不避先人字諱。
大理官員的服飾,也甚合唐製……而宋也根基因循唐製,以是看上去格外親熱。
跟藍天比來的,是熠熠生輝的雪山頂,固然已經蒲月,可那矗立的山頂上,還是銀妝玉砌、純潔高雅,讓人望之忘俗。純白的雪線下,是碧綠的草原,草原下是濃綠色的富強叢林,叢林裡有碧綠色的高山湖。林影投在潔白的湖中,淩晨湖麵上的嵐霧縷縷飄零,亦真亦幻,如詩似畫。
陳恪和王珪一合計,由王珪帶人進關去,他則留在關外,和衛隊在山坡上安營。
要說這大理國,根基擔當了南詔國的國土,也秉承了其官製與區劃。其政治中間在洱海一帶。邊境大抵是厥後的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老撾與越南的少數地區,麵積將近後代雲南的三倍之大。
看清旗號以後,頓時有軍官帶著一隊兵士下來查問。兵士穿得是短袖半身皮甲,頭上戴著銅盔,軍官則穿戴明光鎧,帶著簪纓的鋼盔。看著這夥像是從壁畫中走下來的官兵,要不是個子遍及矮了點,大宋使團真有種從蠻荒期間穿越到唐朝的感受。
“諸位真是上國的使團?”那軍官站定了,打量著這隊人馬固然狼狽,卻較著設備精美,氣質高雅……也不知他從哪看出來的,忙抱拳見禮道。說的是漢話,行的是漢禮,讓一起上聽慣了‘烏魯瓦拉’鳥語的大宋使團,頓時那叫一個親熱。
那麵對蠻番毫無用處的破旗,在大隊麵前,倒是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