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八一章 大理國 (下)[第1頁/共3頁]
“你看這兩人的進賢冠,如何都是七梁的?”呂惠卿專盯著代表品級的梁數看:“莫非在這大理國,梁數越多越不值錢?”
以是他冇有毀滅楊氏,反而善待他們,這為他博得了高貴的名譽,也使得大理始終是白蠻的天下。但為了給烏蠻一個交代,他又分封諸侯,把國度除了都城大理外,分紅了兩都督、六節度,分封給隨他起事的白蠻、烏蠻的貴族大姓,楊氏也在其列。終究穩住了政權,傳國至今。
那麵對蠻番毫無用處的破旗,在大隊麵前,倒是立竿見影
但它與南詔國不是一回事,其最大的竄改,就是統治民族變了。餬口在這片地盤上的民族,主如果烏蠻和白蠻兩族,南詔國事烏蠻人建立的,可到了末年,權臣鄭買嗣弑君篡位後,短短三十年間,皇權四易其主,烏蠻的權勢敏捷式微,白蠻趁機上位。
~~~~~~~~~~~~~~~~~~~~~~~~~
隻見為首的兩人都不到三十歲,頭戴進賢冠,身著紫色大袖長袍,腰圍圍裳,前係蔽膝。腰繫玉帶。足著厚底靴。與大宋官員的法服無甚辨彆,獨一的分歧在於,他們的進賢冠很高……何止是進賢冠,這些日子看到大理國文官武將的帽子都有一尺多高,顯得有些風趣。
但那楊義貞和高升泰,固然也是笑容滿麵,眼裡的陰雲卻越來越多。
美滿是飲鴆止渴。
對方肯玩斯文,王珪終究有了用武之地,他穿戴一塵不染的紫袍,渾身高低透著雍容華貴之氣道:“世子免禮。本官受大宋天子所遣,前去拜見貴國國君,一起上跋山渡水,又在這鎮北關待了半個月,不知何時能見到貴國國君啊?”
但這類隻顧麵前的姑息政策,也給子孫留下了禍端。現在在大理國事權臣當道,且都有兵有地盤,此中最橫的就是這高、楊兩家。
但很快就證明他錯了,大理國也是梁數越多越值錢。因為前來驅逐的。一個是大理太師楊允賢之子楊義貞,另一個是大理相國高智升之子高升泰……兩國還是有分歧之處的,比如大理國就不避先人字諱。
這群大理官員,早就被宋使的文采佩服,每日裡像門生一樣跟著他們,一旦有詩賦新作,便頓時讓人謄寫下來,不但本身賞識,還要送到大理城去,先給君王公卿賞識。
但知識奉告他,必定錯不了,大宋朝的使者,是那些蠻番假扮不來的。從速命開關門,放上國天使入關。不過保險起見,還是請他們隻帶百人保護,其他人在關外按紮,自有酒食奉上。
看清旗號以後,頓時有軍官帶著一隊兵士下來查問。兵士穿得是短袖半身皮甲,頭上戴著銅盔,軍官則穿戴明光鎧,帶著簪纓的鋼盔。看著這夥像是從壁畫中走下來的官兵,要不是個子遍及矮了點,大宋使團真有種從蠻荒期間穿越到唐朝的感受。
現在又見大宋使者雍容有禮的對待各部部民,亦獲得各部民發自肺腑的戀慕。他們的確成了宋朝的腦殘粉。
沿著河從叢林走出來,麵前豁然開暢,竟是一片望之無垠、開滿野花的大草原。高升泰先容說,這類平原叫‘壩子’,大理國的城鎮,就是建立在這些大大小小、散落在崇山峻嶺中的壩子上的。
段思平百口被殺,單身逃回通海後,結合白蠻大族,向東方的烏蠻三十七部借兵,討伐楊乾貞,所向皆克,逼楊氏退位,終究建立大理國。但楊氏仍然是烏蠻大族,且段思平首要靠借烏蠻之力起事,本身並不具有賽過性上風,擔憂一旦把楊氏毀滅,本身會被烏蠻所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