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五章 殿試 (下)[第1頁/共3頁]
公然趙禎把這份卷子擱到一邊,去拿下一本,翻開一看,還是那種鋒利的筆墨,眉頭不由微微皺起。再看一本,還是。忍住氣,又翻了幾本,都是一個鳥樣,趙禎終究忍不住道:“本科的卷子,都是這類言官調子麼?”
扯開初考官的彌封,對比覆考官的判等,如果分歧就直接定劣品級。因為判卷實在是有標準可循的,如學問、詞理之類,好壞之分不難鑒定。以是在七成的環境下,初考覆考的成果是不異的。剩下的三成考卷,到底該以初考還是覆考為準,兩位聞名遐邇的大學者一目瞭然。
平複下表情,他拿起了最上麵的一份試卷……這試卷的排放挨次,就是閱卷官們初定的名次,隻是殿試排名要由欽定,以是隻用這類無聲的表示。
這時候題目來了,隻見那狀元陳恪的名字邊上,寫著個‘官’字,這是有官人的意義,遵循規定,有官人不得為狀元,以示朝廷對布衣士子的照顧。
第二等謂才學該通,文理周到,於群萃中堪為高檔者。
因而當場拆開試卷彌封。便見第一名是眉州人陳恪,第二名是建州人章衡,第三名是曹州人竇卞。
“呈上來。”趙禎招招手,劉敞便將他中意的幾份卷子,呈到了禦前。
此中第一等謂學問優長,辭理精純,出眾特異,無以比倫者。
“微臣恭敬宋侍郎,以為如許排序也無不成。”劉敞道:“不過微臣在閱卷時,倒也挑了了幾份文采斐然,非常大氣的文章,排在十名以後。”
二位詳定官從速上前請罪,宋祁解釋道:“微臣覺得,這些文章才華縱橫,有少年之鋒銳,恰是朝廷緊缺之新血。”
貢士們的考卷送到彌封所後,先由排編官半數,同時糊住姓名籍貫欄,再取《字書》中幾個字的偏旁,分解一個誰也不熟諳的字,作為每份考卷的代號。將試卷依序排好後,交封彌官鈔繕訂正,由點檢官查抄試卷無誤後,進士科的試卷送交進士考校所;諸科的試卷,送交諸科考校所。
官家普通環境下都承認閱卷官製定的名次,隻作個彆竄改,決定名次後再拆開彌封,但是拆封後另有能夠變動名次,主如果變動狀元的人選。天子有這個特權,從通盤考慮作出最後的調劑,不過這類環境是極少產生的。
然後把鑒定的等次封上,送交覆考所,由覆考官再次閱卷,兩天後,覆考所將所定的等次呈交詳定所,由兩位詳定官,尚書禮部侍郎宋祁和知製誥劉敞,將初考官所定的等次揭開,與覆考官所定等次比擬較,若二者分歧,則順次奏聞。若二者有不同,就再核閱試卷,或者按照初考官所定,或者按照覆考官所定。
但那考生的名字,兩人都曉得,就是那大名鼎鼎的陳恪陳仲方。劉敞更曉得,那是汝南王爺家的眼中釘。巴不得他落到三等今後呢,以是並不熱情。
次日拂曉,官家在崇政殿升座,考官們分擺佈列班,皇城司侍衛將全數考卷抬到殿中。宋祁呈上選出的非常佳卷。此時統統的卷子,包含這十份佳卷都冇有拆開彌封,誰也不曉得哪份卷子是誰做的。
三鼎甲後,傳臚是羅愷,以後是鄭雍、朱初平、呂惠卿、蔣之奇、蘇軾、曾鞏、章敦、朱光庭、曾布、林希、史元道、王韶、梁燾、蘇惟賢、蘇轍、劉元瑜、鄧綰、宋端平、陳愉、郟亶、張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