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依然女生呀呀嘿 - 杜鵑*不如歸去

杜鵑*不如歸去[第1頁/共3頁]

這一首詩,是李白的暮年之作。

可華岩筆下的春愁是美,是靈動。他雖亦“飄蓬”,但他離了垢,修成了心中的琉璃,一塵不染,炊火澄明。

“杜鵑花與鳥,怨豔兩何賒。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暮年的華岩意氣飛揚,亦曾北上都城招考,雖才學劣等,卻隻得八品階位之職,與貳心中弘遠的抱負相去甚遠。他冇有任官便分開了京師,今後絕意於宦途,遣興詩畫,自結茅舍成小隱,得名離垢居士,意與亂世劃清邊界,獨守一方簡練。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又見杜鵑花。

——李白《宣城見杜鵑花》

而子規與杜鵑,不但與他的悲情相乾,還與他的鄉愁相乾,隨便的一牽一扯,都能從他的回想中,認識中,扯出綿綿不斷的難過來。

但是,放逐之前,他的萍蹤踏遍大江南北。無官一身輕,喝酒吃苦,賦詩抒懷,那是東風般的遊曆。放逐以後,他雖仍然行跡於東南一帶,偶寄於人籬之下,但已是斷梗流落,秋葉般無依……期間,他來回於宣城與金陵舊地達兩年之久,以才情依報酬生。可謂老景寬裕,風月苦楚。

因為各種人緣,蜀人極愛杜鵑,僅峨眉的杜鵑種類就達到了三十多種。

春穀杜鵑,這名字就很有深幽之美,畫意天成之餘,詩意亦天成。

在畫上,華岩題字:春穀鳥邊風漸軟,杜鵑花上雨初乾。留有“離垢”白文印,落款為“新羅隱士寫於解弢館”。

杜鵑花,峨眉山佛家稱為桫欏花,據佛經《阿含經》說,釋迦牟尼初期成佛的毗舍婆,就是在這類桫欏花下悟道而成的。

巴蜀是李白的故裡。

世事多麼難以預感,昔日豪情天縱如他,亦忍不住黯然悲歎:夜郎萬裡道,西上令人老。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發作,李白在廬山避居。戰亂的第二年,李白應永王李璘之邀,下山投其幕府。彼時,濟世還是豹隱,李白亦有過躊躇,但終究他還是插手了朝廷的平叛,希冀能再次實現本身的報國之願。

故鄉後山有大片映山紅。腐敗後,花會儘情地開起來。它們是山林中的小矮子,生在半人高的灌木叢裡,一簇簇的,開著紅豔豔的花,色彩極其歡騰。童年之時,花開的季候,孩子們都會上山去采摘,彷彿一場山村裡的嘉會。阿誰時候隻曉得映山紅煞是都雅,采著好玩,花還能夠吃,常常就著花枝一塞一滿嘴,再咧著嘴笑。現在想想,那也算是用舌尖的酸甜,安撫餬口的清簡,隻是在阿誰年紀,不曉得甚麼叫悲切,甚麼是斷腸。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宣城又見杜鵑花。每年的春三月,子規仍然日夜鳴叫,不如歸去,不如歸去……他是真的歸去了,醉醺醺地循著子規的叫聲,循著杜鵑的花香,攜著一縷詩魂,去了他的故鄉——巴蜀。那邊的杜鵑,開成了陸地……天府一樣。

多年後分開故鄉,固然冇有布穀的啼喚,但仍然老是經常想起後山矮矮的映山紅,想起那條羊腸子普通的山道,想起孩子們臟兮兮的臉,想起鬆枝閒逛的呼呼聲響,涼颼颼的山風跟梳子一樣。

這些,都成了我深藏於心的懵懂鄉愁,粗糲而野性,畢竟是吟不成詩,入不得畫。

每年春末夏初,花開滿山,重山疊嶺間,雲霧花光相映,氣勢恢弘而禪意,非常震驚。站在山顛,看著山色由黛色,青色,藍色,順次向天涯淡開去,如置身於沉寂廣袤的海灘。花色閃動,茫茫霧氣像潮汐一樣漲上來,吞噬掉全部蒼穹。那樣的時候,在山野當中,亦會感遭到深海的情懷,傳染到那種奇特的陸地氣味,蕭瑟,盛烈,感性,通靈……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是真的甘願被宇宙的洪荒囊括而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