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娛樂初唐 - 第一百八十三章 海鹽

第一百八十三章 海鹽[第2頁/共2頁]

不過眼下倒也不需求糾結在這個題目上,這個冇有幾十年的療養很難達到這類程度的。眼下需求存眷的題目就是李恪翻著白眼說的冇錢。李恪冇扯謊話,這邊的錢除了上繳的錢其他的錢根基全數用到民生上麵去了,以是李恪纔會翻著白眼說冇錢。李都雅到李恪這個模樣就想笑,至於嘛?能用錢處理的題目那都不是題目,如果隻是因為缺錢的話李好隨時能夠喊完工了。不過眼下還是得讓李恪看到來錢的體例,讓他放心才氣好辦事。

李好所曉得的是杭州灣的慈溪鹽場是浙江省最首要的海鹽出產區之一,其鹽業出產汗青已有1300餘年。慈溪海鹽產量耐久位居全浙之冠,首要產地庵東素有“浙江鹽都”之佳譽。它位於杭州灣南岸,始於唐朝,至宋朝已具必然範圍。宋慶曆七年,慈溪本地群眾構築了第一條攔海大壩即大古塘,鹽場移至大古塘以北。

不過李恪可不是那麼好忽悠的人,他已經不再是長安成阿誰混吃等死的紈絝王爺了。在南邊這邊他好歹也呆了幾年了,就算冇見過豬跑好歹還是吃過豬肉的人。李好冇有同他解釋該如何做,直接問李恪要現在長江以南的人丁數量統計,這個是李好現在必須曉得的。因為他的打算再好還需求人的,不成能全數靠俘虜來乾活,然後讓他們大量的在這片地盤儲存下去的,如許的話李好何必還折騰呢。

占有關史料記錄,宋朝慈溪自東至西已建有龍頭、鳴鶴、石堰三鹽場,此中石堰、鳴鶴兩場的鹽產量占錢塘江口南岸7個首要鹽場產量的64%,其首要性可見一斑。在鹽的質量方麵,這兩場合產的鹽都是名列榜首。《宋史.食貨誌下四》中說:“石堰以東遠洋水鹹,故雖用竹盤麵鹽色尤白。”今後,跟著錢塘江口門的挪動和杭州灣海岸的淤漲,很多鹽場前後廢除。13世紀後,三北半島的北淤速率加快,石堰、鳴鶴兩個鹽場的實際功課區也不竭向北推移,最後構成了庵東鹽場。慈溪各鹽場的製鹽體例經曆了煎熬、板曬、灘曬三個階段。宋朝至清鹹豐年間全數采取刮土淋鹵火力煎鹽的製法。鹹豐二年,板曬製鹽法鼓起,煎鹽漸減。鹽板是曬鹽的首要器具,以杉木製成,四周用木框圍攏,以便貯鹵,板麵光滑,合縫之處嵌以油灰,以製止滲漏。1938年,庵東鹽場的鹽板數量高達67萬塊,原鹽年產量10萬噸以上,占浙江省原鹽總產量的40%,建立了其全浙第一大鹽場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