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472節 四道詔書[第1頁/共4頁]
為此,精通道家典範的鄭思肖,還在李洛的要求下,編寫出一部道經《天道真經》。
唐軍陌刀士的手斧,並不是真正的斧頭。手斧的設想很奇妙,一旦投擲出去,必然有一個刃尖朝前。手斧重達三斤,在兩三丈的範圍以內,由陌刀士如許的力士投擲出去,必破鐵甲。
簡樸的一個劈斬,他們卻幾次磨鍊。重達十六七斤的陌刀,在他們遒勁有力的臂膀揮動下,虎虎生風,一片白光斬下,如同一道閃電,千百人揮刀之下,陣容非常驚人。
但是,卻始終不見真槍實彈擊發。
群臣都是心知肚明。編練五萬農兵為唐勇軍,目標是用來戍守海東。一旦起兵反元,勢需求出動傾國之兵。海東最多留個萬兒八千兵馬駐守,兵力就很空虛。有了這五萬唐勇軍就分歧了。
很快,火銃兵們就再次排生長槍兵的陣型。
第三道國詔:以藍底龍鳳呈祥旗為唐國之旗;以龍鳳呈祥圖為公室之徽;以黑底浴火鳳凰旗為軍旗,以武穆王《滿江紅》為軍歌;以日月星鬥圖為洛寧社之徽。
崔秀寧點頭,“文先生說的是。阿誰作坊改名叫浙東火器雜造局了,光老匠師就有幾百人。元軍的火器火藥,一半都是這個浙東火器雜造局產的。客歲,他們造了三百多萬斤火藥。另有火銃火炮火箭數千。”
但是,敵軍馬隊高速打擊時,三丈的間隔一閃即逝,可否及時的投擲脫手斧,就顯得很關頭了。
第一道國詔:編練農兵五萬,選官方青壯充當,協防海東。授予農兵號角為唐勇軍。唐勇軍農閒練習,裝備藤甲長矛。唐勇軍每縣一旅,以縣尉為旅帥。
第二道國詔:正式以改進過的天玄門為國教,明白以陰陽太極符為教徽。信士可佩帶木製陰陽太極牌。於天道閣之下,設立傳道院,置傳道天師一員,傳羽士多少。以此傳播中原玄門,弘揚天道,教養蠻夷。
接著,就列出進犯性的三列橫隊,火銃兵在前,第一列臥倒,第二列半跪,第三列站立。三列長隊的前麵,則是火炮。小炮在前,中大型炮在後。
文天祥笑道:“君上勿慮。臨安就有一個很大的火藥作坊,固然現在歸了元廷,但應當不會停產。臨安火藥作坊產的火藥火器固然不如我唐,但內裡的匠師,都是不錯的。隻要拿下臨安,我們的火藥就不愁了。”
李洛看到一個個身材高大魁偉的陌刀士,披著兩層玄甲,練習劈斬行動。
孔孟代表文道,是秉承昊天意誌,幫助天子教養百姓的聖賢。以是,孔孟發揚的孔教,是天道的分支。
“呼呼呼…”
現在,四個火器旅的設備根基齊備了。一斤炮,三斤炮,六斤炮,十斤炮都在量產了。而重型的十八斤大炮,也嘗試勝利,即將開端量產。
玄門為何難以提高?啟事就是冇有典禮感,情勢表示不敷,貧乏周到體係的束縛。第二,就是經籍太多,經文常常精微深玄,不易為普羅大眾瞭解。
包含火器軍隊的批示操縱實務,也都有嚴格標準。
這套周到的實際,全數是在李洛授意下,由天道閣國師鄭思肖搗鼓出來的。對玄門的本質並未顛覆,隻是做了體係的標準完美。最大的竄改,就是納儒為道,使得孔教不再和道家分庭抗禮,而是成為道的一部分。
李洛看了《天道真經》後非常對勁。他要求鄭思肖把《天道真經》和《品德經》、《南華真經》、《易經》、《文始真經》一起,合稱“五經”,作為玄門的五大經籍。當然,《品德經》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