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958節 《洛陽和議》…財務收支[第1頁/共4頁]
一是洪武五年的農業比起洪武四年,已經規複的差未幾了,使得農稅增加很多。
竟然是…說滅國就滅國?
比及嶺南販子翻譯過來,六國使臣哪敢說個不字?聽完一起施禮道:“下國情願,情願…”
“南洋都護府,農商稅摺合九百二十餘萬銀圓。恒北都護府,農商稅摺合一千一百七十餘萬銀圓。呂州(菲律賓)三百三十萬、馬州(馬來)兩百二十萬、羅州(婆羅洲)人少,隻要十七萬。這幾個處所收的稅,七成是糧食,隻要三成是金銀。”
一言而滅人國!
本來,唐王李洛是曾經的大唐後嗣,李世民的後代。李世民和大唐,天竺貴族們還是曉得的。當年,阿誰大唐就曾打敗過天竺。
“洪武五年軍餉、軍糧、軍火盔甲、傷亡撫卹、馬料費等,共破鈔三千七百萬餘;海軍造新船破鈔二百二十餘萬;警士軍餉等治安費,共一千二百八十萬餘……軍警憲特合計支出五千四百萬餘。這軍費治安費,當真是吞金獸啊。”
一億四千多萬總支出,來源於兩個都護府和外洋三州的,就有三四千萬。
再說,蒙元四億貫鈔稅收,那但是苛捐冗賦,橫征暴斂的成果。不但搞得民不聊生,並且此中很多錢都被處所豪強貴族拿走了,上繳元廷的一半都冇有。
提及來一點也不奇特。
此次北上一起走來,瞥見大唐地大物博,國泰民安,天下富庶,連乞丐流民都難以見到,到處都是一派井井有條的勃勃氣象,能夠設想大唐的強大。
當然,李洛的兒子還小,孫子也還冇有,親藩諸侯還早的很。
史稱《洛陽和議》。
財部尚書出列奏道:“陛下,再過幾天就要封印過年了。遵循我大唐財務軌製,臣就將洪武五年的財務出入,向陛下和皇後陛下做一個彙報。”
六國使臣聽到大唐天子的答覆,也隻能表示感激。起碼,大唐能包管他們不被彆國入侵。
“洪武五年,不算新設的穆州源州(吐蕃)和北方諸州,本土二十五州共收農稅摺合五千六百餘萬銀圓,含糧棉繭。此中糧食三千八百餘萬石。”
貿易越來越暢旺,天下越來越承平,商稅和各項專賣支出也增加很多。
唐商貨色出境,隻征收百分之五商稅。
百官們的表情很不錯。
可見殖民地的首要。
內藩的交際和戰之權在大唐中心,年號和度量衡、筆墨、民風、禮節都要和中心保持分歧。但,其海內軍政大事和軌製,朝廷不管,許其國君完整訊斷。
更首要的是,殖民地已經被消化了,開端產生好處。洪武五年的支出增加,一半來源於兩個都護府和外洋。
意義就是,你們海內打生打死,大唐不想管但不是必然不能管。隻要你們蒙受他國攻打,大唐才管。
“修建長安等處工程,施助各地哀鴻,修建門路橋梁,洪武五年破鈔一千二百餘萬。”
“最後就是,專營司上繳鹽、鐵、糖、糧專賣銀兩千七百一十餘萬!”
不久前,還平了吐蕃,進軍大漠。
“鄭和擬旨,令南洋海軍都督羅昱為伏波大將軍,帶領海軍一萬,陸戰隊一萬,滅錫蘭國,絕其社稷,擒其君善於朕前。”
如此霸道,真的是可駭啊。
天竺六國一次性賠款唐軍軍費黃金一萬希爾,白銀十萬希爾。
遵循規定,後代哪個親藩諸侯悖離中心,行分裂之舉,其兄弟子侄便能夠名正言順的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