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村正大人上門[第1頁/共3頁]
“我們還剩13文錢。你不肯意砍柴,就去鄰居家買柴吧。”
安家仆人傳聞有點急了,“李郎君或許不知,寒冬臘月這些柴隻夠燒個五六天的,到開春轉暖另有一兩個月,如何也要買兩三千斤纔夠燒啊!”
“不奇特,我給你算算賬。他說一家五口卻隻要八畝田,本年收成不好,隻要九石糧,折錢十貫。可丁稅田稅就要四貫,免役錢一貫,征東稅一貫,加起來就六貫了,一家五口隻剩三四貫錢餬口。”
來人手按刀柄,施施然邁進院子,四週一打量,這纔看向李洛和崔秀寧,目光帶著一絲谘詢和質疑般的壓力。
高簡見他神情冷肅,不敢等閒衝犯,隻得解釋:“李家主,如果中間有世族家牒,天然不必交納分文。可暫無家牒為憑,鄙人安敢瀆職?這稅法是朝廷嚴令履行的,鄙人亦知不當,可也隻能照辦。官府對新落戶的人丁,向來如此啊!”
莫非真是傳言說的,他是仁州李氏血脈,在中原出世長大,現在回到高麗,隻是還未認祖歸宗?
比及三人分開,李洛鬆了口氣。被人逼著借糧的滋味,真不好受。
甚麼?李洛差點罵出來。崔秀寧雖聽不懂,卻也知不妙。
“如何賣法?”
“笑話。我有說過嗎?”
“恰是。律法如刀啊!”
高簡留下田單,道聲叨擾後拱手告彆。
來人眼睛一眯,目中的壓力略微收斂。村正雖是小吏,卻統管一村之政,村民見到莫不可禮稱呼一聲‘村正大人’。
安家的院子堆著滿滿的木料,屋子裡的火塘更大,燒著大柴,以是更和緩,讓李洛坐下有點不想走。
下午李洛去買柴。他已經問到四周安家的柴最多,就直接找到安家。聽到李洛要買柴,安家人立即熱忱的請他進屋烤火。
“那就兩百斤乾柴,一百斤活柴。”李洛乾脆把13文錢全花了。
“難怪,太狠了!”崔秀寧說道。一年支出,官府要拿走大半,能不狠嗎?
“還未歸宗,臨時冇有。”李洛接著又將編造的啟事說了一遍。
“高村正,鄙人初來乍到,剛要分田就交納田稅,天下焉有是理?”李洛冷冷說道。
“摩東寨也靠著海,如何會缺魚吃?”李洛問。
“本來是高村正。鄙人李洛,本貫仁州。”
高簡固然不敢輕信,卻也不敢否定,決定還是臨時放下,再漸漸查證不遲,麵前獲咎李洛殊為不智,總要留個今後轉圜的餘地纔是。
“失敬失敬!但職責所繫,恕鄙人冒昧,敢問中間可有世族家牒?”
實在李洛和崔秀寧都是二十二,可都報了二十歲。
但安家的日子明顯不太好過,大人孩子都是一臉菜色。屋簷下晾著各種菜乾,屋子裡獨一的亮色就是吊在火塘上麵燻烤的兩條鹹魚。兩個孩子一邊烤火,一邊不竭望著鹹魚咽口水。
來客是其中年高麗男人,身穿青袍,頭戴寬簷高冠,腳穿革履,腰掛直刀,目中帶著一絲嚴肅。全部就是高麗小吏的打扮,看著有點身份,氣色也不差。
“如果彆人,需求三日內交齊。可李家主畢竟分歧,鄙人願效力通融一二,遲延些光陰。不過最遲臘月二十之前是定要交納的。”
高簡又體味一些環境後,就從葛袋中拿出紙筆寫下:“摩東李洛,自中原歸,本貫疑出仁州李氏,未查實。身近八尺,年二十,麵白不必,貌甚軒昂。其妻崔氏,年二十,身近七尺,麵白如玉,美姿容。至元十六年臘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