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一章 波瀾已起[第1頁/共3頁]
樊子蓋苦笑,“你未能壓服安昌公(元文都),也不能包管莘公(鄭元壽)信守承諾,如果秦王亦是袖手旁觀見死不救,東都如何度過此次難關?”
元文都笑了起來,手撫斑白長髯,語含雙關地問道,“傳聞,治書侍禦史遊元已返回黎陽,隻是某有些不明白,他為何要在這個關頭時候返回黎陽?你既然信誓旦旦地說東都頓時就要爆兵變,那麼黃台公(崔弘升)對東都局勢也應當瞭然於胸,既然如此,他為何還任由遊治書墮入危境?為何置其存亡於不顧?”
現在軍方責無旁貸,應當承擔起擊敗叛賊,堅毅京畿防地,確保東都穩定之重擔,但是,右驍衛將軍李渾卻命令收縮戍守,美其名曰引蛇出洞,誘敵反擊,操縱地形上風予敵以重創,以製止攻堅所帶來的不成預感之喪失,但他在伊水西岸的一係列軍事擺設,卻未能表現出主動打擊之態勢,反而有鞭策東都危急加惡化之用心。
但是題目就出在這裡,你崔氏為甚麼讓遊元在兵變爆之前返回黎陽?是不是成心讓遊元成為人質,如許河北人便能在兵變中一邊冷眼旁觀一邊趁火打劫,攫取私利?你崔氏用心安在?
樊子蓋十萬孔殷奏報行宮,向聖主和中樞報警,同時火趕赴越王府,與越王楊侗和越王府長史崔賾告急參議應對之策。
崔賾冇有正麵答覆,而是反問元文都,“憑韓相國的烏合之眾能攻陷伊闕?韓世諤自小隨父交戰天下,是一員百戰悍將,以他之戰力,會在伊闕口下全軍淹冇?莫非韓相國事淮陰侯再生?抑或韓信借屍還魂了?”
李密有磨難言,在攻打伊闕前,他就被李風雲“算計”了,但他並不是冇有逆轉的機遇,他手上另有一張“底牌”,另有伊闕守將韓世諤這個“奧妙兵器”,他籌算與韓世諤聯手,在伊闕口“坑”李風雲一把,反過來“算計”李風雲,繼而擺脫李風雲的節製。但人算不如天年,他千萬冇想到李瑉俄然呈現了,揭開了他的“底牌”,置他於難堪之地,如此一來,他和李風雲之間不要說信賴了,就連最根基的信譽都冇了,不過如許也好,歸正遲早都要翻臉,早翻臉比遲翻臉好。現在李密“認栽”,任由李風雲“差遣”,隻是比及與楊玄感彙合,兩邊力量對比生根賦性竄改後,李風雲再想捏著李密的脖子為所欲為就不可了。
“某再去勸說安昌公。”崔賾很剛強,拒不當協。崔氏已經深陷皇統之爭難以自拔,此次乃至有毀滅之危,以是不管如何都要給崔氏留些退路,預先擺設一些“背工”,而秦王楊浩就是崔氏的“退路”,就是崔氏的“背工”,不容有失,以是崔賾甘願在此次危急中支出慘痛代價,也要包管秦王楊浩的安然,這是崔氏的“底線”,一步不讓。
很明顯,元文都對黎陽的狀況很體味,也就是說,楊玄感身邊能夠有元文都的“眼線”,或者,楊玄感的兵變聯盟裡就有鮮卑人乃至就有元氏後輩,如此則能解釋年初元氏和八姓勳貴為何非常“利落”地讓出了越王府,“以退為進”的戰略在鮮卑人的手上玩得爐火純青。
東都個人失聲,或茫然無措,或錯愕不安,或冷眼旁觀,或幸災樂禍,或磨刀霍霍,局勢波詭雲譎,讓人驚駭,令人堵塞。
崔賾一如既往,態度明白,死守東都,恪守待援,隻待聖主和遠征軍返來,則局必將定逆轉,但現在的題目是,軍方是否值得信賴?右驍衛將軍李渾和右候衛將軍鄭元壽是否可靠?另有一個更嚴峻的題目,一旦東都爆了兵變,西京是甚麼態度?是甚麼態度?如果西京挑選了支撐兵變,東都可否對峙到聖主迴歸?歸根結底一句話,若想守住東都,就必須有絕對虔誠於聖主,絕對被越王所節製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