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章 昇天無路[第1頁/共2頁]
廖勁鬆點頭歎道:“蒲州離長安不遠,也算是富庶之地了,可碰到災年,還是百姓分崩避禍的了局,再往北入晉。李侯爺感覺情勢能好到那裡去?晉州晉陽等地的情勢隻會更差,下官還傳聞……”
廖勁鬆體貼的是夠不敷的題目,說實話,李素也體貼,並且很不悲觀。
廖勁鬆的題目很直接,也很鋒利。
但是,廖勁鬆的題目卻把李素難住了。
李治直起家子,在波擺盪晃的馬車裡行了一禮,誠心腸道:“還請子正兄教我,是哪四個字?”
李素笑容愈發深了,真是個好孩子,態度謙遜,言辭誠心,比他那些兄長強了很多,難怪奪儲之爭笑到最後的人是他,這可不但僅是運氣,宿世有句話很有事理,“脾氣決定運氣”,大家間積累了充足的經曆後,才氣發覺這句話到底有多精確。
“不知殿下出京時,陛下可有授你變更兵馬之權?”李素盯著他的眼睛緩緩問道。
朝廷給受災各地撥付賦稅是必定的,隻不過詳細有多少,李素卻不清楚,直到分開長安前,三省會同戶部的各位大臣也冇拿出詳細的章程。
“殿下,你在想甚麼?”李素坐在顛簸的馬車上,擺出聊人生的架式。
隻不過兩年前李世民撻伐薛延陀,那一戰打了一整年,固然如願滅掉了薛延陀汗國這個北方的大患,但無可製止的是,積累好些年的國庫也因這一戰而耗得差未幾快潔淨了,國庫從客歲開端才進入重新積累的階段,而本年,貞觀十五年,不巧便碰到了百年罕見的雪災,各個受災的處所都等著朝廷撥付賦稅濟急,為了百姓,也為了統治的穩定,李世民當然不吝於掏空國庫,但是……若將國庫的賦稅分攤到每個受災的處所,還剩下多少?
“恩威……撫剿……”李治喃喃反覆,但是畢竟年事尚幼,這四個字幾次咀嚼多次,仍不得其解,隻好無助地持續望向李素,一臉的頹廢泄氣。
從分開蒲州開端,李治便一向很沉默,沉默得令李素有些擔憂。
這幾年朝政腐敗,官吏賢達,官方的民風也愈發樸素本分,以是勤奮已成了官方的支流民風,大師都老誠懇實守著自家的地步,該乾的農活一樣很多,商賈們憑著誠信經謀買賣,工坊的匠人也是本本分分地做工,實可謂各守本業,各安其所,已垂垂看得出“貞觀亂世”的欣欣風景,以是這幾年下來,國庫裡倒是非常充盈。
李素冇有詳細解釋,有些事光靠嘴說是冇用的,實際實施以後比解釋一萬句更管用。
廖勁鬆遊移了一下,道:“下官還傳聞,因為大雪凍土,而致春播有望,晉陽本地已生民亂,蒲州境內這幾日也接連見到很多從晉地逃過來的災黎,這些災黎在蒲州肇事,劫掠了幾家富戶,下官派差役拿問,傳聞……是因有人煽動,晉王殿下和李侯爺若欲入晉,當須做好籌辦纔是,逃到蒲州的災黎都敢行劫掠之事,晉陽本地可就不知是怎生亂象了。”
告彆了廖勁鬆和一乾官吏,李素一行並未挑選入城安息,仍舊命令城外安營,大朝晨便拔營拜彆。
李素笑了:“如果真這麼簡樸,我們可就謝天謝地了,按廖刺史所言,晉陽不知亂成甚麼模樣,殿下要做好籌辦纔是。”
“你固然問,我知無不言。”
李治昂首,乞助地望著他:“子正兄,我年事尚幼,不通世事,這趟差事還要靠你多點撥,此行雖說以我為首,可我曉得父皇的意義實在是要靠你多拿主張的,不知子正兄可願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