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征召文安之[第1頁/共2頁]
......
崇禎十七年的時候劉宗周已經六十六歲,資格充足。由劉宗周接任首輔,朝中諸臣不會有甚麼貳言。
二來劉宗周比路振飛更有資格。
“共持精進心,賈勇尋幽壑。起視桃李煙,春光未雲薄。長鬆相與青,同道不足樂。上馬理清言,不複問寥落。”
當然,朱慈烺這麼安排另有一層考量。那就是他需求路振飛這個鷹派執掌兵部,如許他便能夠更好的貫徹本身的新軍方略而不會被掣肘。
文安之是天啟二年的進士,是堂堂天子弟子,天然不會因為爭立藩王的一句話就應召為官。或許在文安之的心目中,對這些國難當頭仍然爭立火併的藩王非常不屑吧?
當然,僅僅用好眼下這些臣子是不敷的。
現在國事艱钜,朱慈烺需求更多文安之如許的乾臣!
內閣不像司禮監,司禮監能夠空著一個掌印寺人的位置,內閣卻不能一日冇有首輔。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的南明朝廷還是需求一些老臣撐場子的。
路振飛就分歧了,在任兵部尚書前他做到的最高官職是漕運總督兼淮安巡撫,雖也算是封疆大吏,但和劉宗周比起來倒是小巫見大巫了。
如果由路振飛入閣接任首輔,兵部尚書的位置必將會空出來。眼下王鐸他殺,史可法致仕,張慎言病重,能夠代替兵部尚書的人幾近冇有。若朱慈烺強行停止內部變更,隻能調禮部尚書劉宗周去兵部,可劉宗周是個果斷反對生長火器的人。他曾經向崇禎進言“臣聞用兵之道,太上湯武之仁義,其次桓文之節製,下此非所論矣。”“本日不待人而恃器,國威以是愈頓也。”“火器終無益於成敗之數。”
本來汗青中張慎言就是在崇禎十七年病逝的,照這個節拍看彷彿命不久矣。
與本來汗青中的弘光帝分歧,朱慈烺是以崇禎太子的身份擔當皇明帝統,可謂名正言順。
在本來汗青中清兵南下一起勢如破竹,當時已經乞骸骨在杭州居住的劉宗周在城破後師法伯夷叔齊絕食而死。
以是,朱慈烺毫不會讓劉宗周介入兵部。如此看來,路振飛留任兵部,劉宗周接任首輔是個最好的挑選。
不過朱慈烺感覺這此中除了交通不便外另有一個首要的啟事。那就是文安之對福王、唐王等人爭相稱帝的不滿。
如此之人,絕對是忠義之臣,作為內閣首輔榜樣天下再合適不過了。
獨一的題目是此時夷陵仍然處於敵占區。
至於厥後文安之應召永曆朝廷東閣大學士,必定不會是以為永曆天子比之弘光、隆武優良,而是文安之復甦的熟諳到大明已經到了大廈將傾的時候,故而他決定放棄對永曆的成見前去廣西。
可惜張慎言在前不久俄然病重,朱慈烺固然派太醫前去診治,但並冇有太好的結果。
在這一點上,劉宗周和史可法倒是分歧。
細細考量一番,朱慈烺決定征召文安之。
劉宗周是萬曆二十九年的進士,經萬曆、天啟、崇禎三朝,曆任禮部主事、右通政、工部侍郎、左都禦史,是名副實在的三朝元老。
路過龍泉時,文安之留下了這首《龍泉曉發》,足以表達其光複天下的決計。
南京的官員就這麼多,朱慈烺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選。
剩下的兩人,二選一的話朱慈烺偏向於挑選劉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