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代溝[第1頁/共2頁]
夏商期間台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30]
“台灣”(漢語拚音:Táiwān)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積年間官剛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期間
公元3世紀三國孫吳政權派萬餘人開辟台灣
“台灣”稱呼的兩種繁體漢字謄寫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台灣的辦理。元世祖曾派員到台灣宣撫,並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58]附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固然冇有直接將台灣島併入其內,倒是中國中心當局對台灣地區的初次官署設置。[5][6]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長遠。太古期間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後果為地殼活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構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45]
明朝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繪台灣四周海疆
鄭勝利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於本日本長崎縣平戶市,[76]暮年以廈門為按照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曆帝封為延平王。因打擊南京受挫,後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擯除侵據台灣的荷蘭人,光複國土。
台灣初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直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市左鎮區發明瞭台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46]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乾係,同屬中國舊石器期間的晚期智人,於3萬年之前從大陸經過福建長途跋涉移居台灣,是最早開辟台灣的前驅。[47]台灣初期住民中另有少部分屬於尼格利陀地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琉球人種的琅嶠人。[48]上述台灣初期住民是台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先人。[49][50][51]
明朝今後大陸與台灣的群眾來往不斷。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逗留。[60]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住民開端大範圍移居台灣,給台灣社會經濟和文明的生長以極大鞭策。當時福建人顏思齊、[61]鄭芝龍為順從官府逼迫率閩粵住民搬家台灣,一麵處置農耕、貿易,一麵構造武裝力量抗禦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覺得生,鄭芝龍構造哀鴻數萬到台灣開荒定居,各地逐步構成很多村莊。[62]台灣自此進入大範圍開辟期間。[63]
右圖上方為“台灣”稱呼的繁體漢字正式謄寫,在台灣地區官方“國書”、檔案和教科書等正式場閤中利用;[27][28]下方的謄寫多用於官方與媒體。[29]
春秋戰國期間稱台灣為“島夷”;[30]秦朝稱“瀛州”;[31]三國期間稱“夷洲”;[32]隋朝至元朝稱“流求”。[33][34]明朝中期今後官方對台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台灣北部)、“北港”(台灣西部本地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高山區四周),官方稱為“東番”。[35]鄭勝利改稱“東都”,後鄭經改成“東寧”。[36]清朝改名為“台灣”,並設置台灣府,附屬於福建省,這是台灣的正式定名。[37]而台灣因為物產豐富,又稱“寶島”。[38]台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台北”。[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