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都市娛樂 - 醉挽綾 - 第197章 謀職

第197章 謀職[第1頁/共2頁]

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勉縣的武侯墓。諸葛亮曾經上表指出本身冇有多餘財產,隻要800株桑樹和15頃地盤,而本身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本身冇有一點多餘的財產。公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乃至在臨死前,也叮嚀了他下葬時隻需求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出來便充足,本身則穿戴平常的打扮便可,不必要其他配葬物。[29]

唐朝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善於畫。”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錄了當時繪畫保藏與發賣的環境。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法不納,因而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門路上私祭諸葛亮。直至景耀六年(263年),在習隆、向充的建議下,劉禪在沔陽為諸葛亮立廟。[30-31]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江山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李儀祉先生考查而知,“江山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操縱。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儲存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曆代利用維修,一向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擔當和學習當代開辟操縱水利資本經曆的根本上,又不竭增修了多量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獲得了較高的承認。司馬懿在諸葛亮身後,看到諸葛亮的堡壘,獎飾其為“天下奇才”。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賜與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白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實在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比為武廟十哲之一,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劃一職位。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作,如《南征》,《北伐》,《北出》等,對中國軍事界有必然的進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工緻的表示,如改進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朝將領李靖仍然非常推許。

諸葛亮身後30年,司馬昭調派鄧艾、鐘會伐蜀。他的宗子諸葛瞻和長孫諸葛尚一起在綿竹之戰中戰死疆場。

諸葛亮墨跡拓本(傳)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錄: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址,必珍玩之”。又說:“今禦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申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府還收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南宋陳思《書小史》記錄: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異化陰陽’等字,殊工”。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錄:“蜀章武元年辛醜(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風格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錄:“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籀文書。”“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繁華昌,宜侯王。’;一與梁王,文曰:‘大吉利,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錄:“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候,他的見聞和記敘應是有究竟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