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扛走[第1頁/共3頁]
雍齒,漢朝武將。公元前209年,劉邦反秦稱沛公,雍齒侍從。公元前208年,獻出豐縣投奔魏國周市,公元前202年,劉邦恩賞功臣封為列侯,封為什邡侯。漢惠帝3年,雍齒歸天。
司馬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第七》項梁起東阿,西,比至定陶,再破秦軍,項羽等又斬李由,益輕秦,有驕色。宋義乃諫項梁曰:“克服而將驕卒惰者敗。今卒少惰矣,秦兵日趨,臣為君畏之。”項梁弗聽。乃使宋義使於齊。道遇齊使者高陵君顯,曰:“公將見武信君乎?”曰:“然。”曰:“臣論武信君軍必敗。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秦果悉起兵益章邯,擊楚軍,大破之定陶,項梁死。
自刎身亡
漢惠帝三年(前192)雍齒卒,諡肅侯,葬於什邡西郊(元石公社箭台大隊)。他的第三代(曾)孫雍桓,襲爵終侯。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玄月,發夜郎兵,下牂牁,會番禹。終倨不肯參軍擊南越;又因所籌酎(音宙,醇酒)金和獻祭事分歧要求。被削掉侯位,計其後代前後在什邡世襲共八十九年。
秦二世二年(前208),隨劉邦起兵反秦。秦軍圍攻劉邦於豐邑(今豐縣)。劉邦打敗秦軍後,命雍齒具駐守豐邑。雍齒經魏國人周巿(音拂)誘反,遂行叛變;幾經幾次後,再次歸降劉邦,劉邦以其立過很多軍功,故未殺他。
治西雍齒墓前有雍齒祠,於上世紀毀。其墓在20世紀六十年代土改時被平為農田。
《史記·項羽本紀》記錄,項羽在兵敗身故之前,曾稱呂馬童為“故交”。不過兩人是如何瞭解的,乾係如何,史乘並冇有明白記錄。
公元前207(秦二世三年)秦朝大將章邯率軍打擊河北。張耳曉得本身兵力不敷,信都難守,就保著趙歇往東逃脫,被秦兵圍困在钜鹿城。钜鹿城中兵少食儘,秦軍又日夜攻打。在環境非常危急的緊關頭,張耳想起他“刎頸之交”的老友陳餘,正擁兵數萬駐紮钜鹿城北,便派人冒著生命傷害,去處陳餘求援。而陳餘則自恃兵少,難以敵秦,不予授救。反說如果去同秦軍作戰,“如以肉委虎,徒儘亡軍”,可把張耳氣壞了。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月,項羽率援趙義兵北渡漳河,連連破敵,於十仲春遂解钜鹿之圍。張耳約見陳餘,責其不肯救趙之過;又疑張黶、陳澤二將被其所害。陳餘怒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管。陳餘起家入廁,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遂佩其印綬,取其兵權。張耳收陳餘兵權後,餘常獨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由此,張耳與陳餘失和而成仇。
秦朝末期,陳勝、吳廣率被征發者900餘人在蘄縣大澤鄉叛逆,進入陳地(今河南淮陽)時,聚眾已數萬。張耳偕陳餘遂投奔叛逆兵,被任為擺佈校尉。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八月,張耳、陳餘隨義兵大將武臣趨至邯鄲。時陳勝在陳地稱王。因而張耳、陳餘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主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趙王武臣和左丞相召騷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脫災害。過後張耳及時調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未罹難害之幕僚商討,將原趙國後嗣趙歇立為趙王,搬家信都(今河北邢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