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1章[第1頁/共2頁]
北方大區策動的三條戰線中,北線的陸六師打得最為艱苦,在山海關與大明邊軍連場惡戰,推動速率遲緩。
在月初杭州事發,海漢宣佈要討伐大明以後,明廷這邊也很快做出了反應。
中線由陳一鑫親身批示的軍隊輕鬆篡奪天津,但隨後卻被大量的戰俘拖慢了守勢,算是預感以外的突髮狀況。
如答應以藉助京杭運河快速轉移軍隊,需求時還能把運河當作禁止海漢軍追擊的防備工事。
而關於這些戰俘的去處安排,陳一鑫已經有了大抵的計劃。山東遼東兩地有多處正處於開采中的大型礦場,對於礦工勞力的需求量極大,將這些戰俘安設到礦場充當便宜礦工再合適不過。
稀裡胡塗被命令開城投降的天津衛降兵,就多達六千餘人。而厥後被孫全明從東安、武清兩地誘來的兩路救兵,又給海漢軍添了幾千俘虜。
如此之多的青壯,一時半會也運不走,隻能設法先將其當場停止安設。但天津衛城的虎帳都已經用來安設海漢軍了,這成千上萬的俘虜總不能像放羊一樣丟在外邊聽任不管。
因而陸五師師長孫丙幾近冇有費太大力量,便擊潰了利津四周的明軍,然後順利度過了黃河。
明廷自知武力遠不如海漢,如果全麵開戰,隻會讓明軍墮入各自為戰,被海漢軍分頭毀滅的地步。而北京、南京兩地,是海漢必攻之地,也是大明統治的意味,隻要集合兵力守住這兩座城池,那後續不管是反攻也好,媾和也罷,總之都還能有迴旋的餘地。
因為北方大區的守勢是環渤海灣三條線同時開打,且都依靠於海上運力供應後勤保障,因此目前能分派到天津方向的海上運力有限,每天頂多能從海路運走一兩千戰俘。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明廷乃至被迫放棄了馳援北邊的山海關,將駐守本地的邊軍當作了耗損海漢兵力的東西。這也在必然程度上形成了目前華北地區三條戰線並不均衡的兵力擺設狀況。
考慮到後續的戰事必定還會產生大量戰俘,陳一鑫不得不為此調劑了本來的打算,打擊的事前緩一緩,當務之急是在天津修建能夠收留更多俘虜的大型戰俘營。
滄州城東有鎮海門,北側是拱極門,西為望瀛門,而南邊則有一大一小兩座城門,彆離是阜民門和迎薰門。
除了兩邊派出的邏騎偶有相互絞殺以外,幾近冇有產生大範圍的戰役,天然也不會因為戰俘過量拖累行軍速率。
把這些戰俘構造起來搭建地窩棚,一方麵能臨時處理戰俘營的留宿題目,一方麵也能藉此耗乾戰俘的力量,免得這些青壯另有精力惹事。
特彆是關於大明當下在華北地區的軍事擺設狀況,這恰是戰前諜報所完善的部分。在天津一口氣抓了這麼多武官,恰好能從他們的供詞中獲得交叉印證。
陳一鑫所轄的北方大區,這些年一樣也安設了很多來自南海各地的戰俘職員,此中乃至不乏有一些歐洲人。
俘虜中的初級武官,也得另行安設,不能讓其再有打仗部屬的機遇,以免這些戰俘暗裡抱團。將這些武官送去悠遠的南海,完整斬斷其原有的人際乾係,應當是一個不錯的處理計劃。
而明廷也很清楚滄州的計謀代價必定會引海漢主動來攻,總不能棄城避戰,隻能做幸虧這裡迎擊海漢軍的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