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東莞ISO[第1頁/共3頁]
疆場硝煙滿盈,韃靼人的隊形一片混亂。
既然挑選了秋夏季候打擊,那就意味著聯軍接管馬隊戰。
殘存的韃靼馬隊通過各個山穀向北逃竄,兩個馬隊團建議了打擊。
馬刀互擊,敵軍的虎槍很快落空感化。
第5河灣獵馬隊團集結到3個馬隊中隊,向身後的韃靼馬隊建議打擊。
廣州城大,先頭軍隊隻是節製核心要點,並未達成包抄。
綠營被俘的8個遊擊以上軍官全數剝光衣服,綁在城外當場處決。
菲爾霍夫獲得水兵東江分艦隊聲援,12磅野戰重炮連歸建。
第2師有半個營在火線庇護兵站線,大半個營配屬1個馬隊中隊和部清楚軍向惠州方向鑒戒。
聯軍當即從橫隊正麵、接著又從兩側、最後又從火線持續發射霰彈和炮火,打死和打傷了他們很多人,有幾個從火線突入陣地的韃靼懦夫也都死在刺刀之下。
韃靼馬隊回身逃竄了。
韃靼兵的戰線很長,這迫使獵馬隊身後的阿誰步虎帳也分兵,在丘陵棱線上展開6處射擊陣地,兩翼有榴彈炮保護。丘陵環形射擊陣地以外的山穀,多數是空的。
河灣馬隊團的團長自始至終未吹響衝鋒號,馬隊橫隊僅僅以快步撞進敵軍行列。
第5團隨即向東莞城收回最後通牒,1小時內如不投降,破城後城內軍民全數發送南洋礦山。
野戰重炮連向城內緩慢射擊。
明軍割下3具八旗梅勒章京首級,挑在旗杆上。
秋夏季候更枯燥的空中便於陸軍開進,當然,也便於韃靼馬隊馳突。
馬隊們收回一陣大笑。
知縣肉袒出降,東莞全城割辮,這個勝利的案例在今後被稱為東莞ISO形式。
東莞城外。
陸軍身後的東江水麵上,5艘輕型槳帆保護艦和30艘明軍戰船和更多的舢板船嚴陣以待,保護東江及其支流河汊上6座大大小小的浮橋。
第二波次的馬隊中隊以連縱隊,即4個排橫隊向右翼打擊,擊碎敵軍側翼,然後向中心扭轉,構成一個近似直角的戰役隊形。
當夜,6團主力為基乾的支隊封閉廣州東門,7團主力為基乾的支隊占據白雲山,封閉廣州北門,炮兵在白雲山構築陣地。
韃靼人也有火炮,但他們的炮架不好,轉動不靈。聯軍步兵以迅猛的衝鋒篡奪敵軍大炮。
潘浩感覺,如果韃靼人在軍隊渡河或是浮橋未建起之前儘力反擊,或許他們能獲得更大的戰果,可韃靼人調兵的速率實在有點慢,當然,他們能夠等候的就是本軍半渡而擊。
韃靼人的甲馬隊在這類戰役中具有必然的個彆上風,如果交兵範圍在100人以下,獵馬隊得勝的概率比較小。交兵範圍在200人時,兩邊大抵率打成平局。交兵範圍上升至400人,行列和規律就更首要了。
此次騎步炮異化進犯等閒粉碎韃靼人的步兵戰線,閃現在陸軍兵士麵前的是數千個炸營的背影。
太陽照在韃靼兵的鐵盔和鎧甲上,高高的避雷針直指天涯,紮甲在陽光下銀光閃閃,使劈麵的軍隊更加光彩奪目。
菲爾霍夫將過河軍隊編構成兩個縱隊,每個縱隊下轄12個步兵連,3個馬隊中隊,4門馬隊炮和300明軍,向廣州追擊。
韃靼人發明瞭這一點。
潘浩地點的第5河灣獵馬隊團長和團部衛兵堆積在一個小丘的山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