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大興佛教[第2頁/共3頁]
四道場內除高僧羽士外,楊廣又“盛搜異藝,海嶽搜揚”,采集了很多藝僧。玄門玉清玄壇有徐則畫像,佛教慧日寺亦有“張善果畫壁”。教界凡“一藝有稱”者,即“三征彆館”。如會稽永欣寺僧智果,工書法,氣勢瘦勁,冒昧難類。楊廣聞其名,召入四道場,並批評他和智永的書法說:智永“得王右軍肉,智果得骨”。僧法論詩文才高,楊廣“召論入道場,晨夕賞對,王有新文頌集,皆共詢謀”。楊廣還在江都構造和尚清算佛經,在慧日道場內立“寶台經藏”,將彙集到的經卷命慧覺等高僧清算,“五時妙典,大備於斯”,共得四藏,“將十萬軸”。楊廣乃嫡親身撰《寶台經藏願文》。唐僧法琳記雲:“平陳以後,於揚州裝補故經,並寫新本,全六百一十二藏,二萬九千一百七十三部,九十萬三千五百八十卷。”楊廣的這些作為,為佛教的生長做出了龐大的進獻,同時也使得當時南陳腐地的佛教權勢融入大隋,使得南北佛教信奉成為一體,這對於隔閡已久大南北來講意義嚴峻。
晉王楊廣在江都大弘佛道,與滅陳之時楊堅對江南教界的峻厲態度構成光鮮對比。時楊堅以江南佛教“十濫六群,滋章江表”,而“彆降綸言,既屏僧司,憲章律符”。父子二人雖伎倆不一,但是作為帝國的統治者對於宗教的目標倒是分歧的,都是要將江南教界的活動歸於王朝的周到節製之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二記曰:禮以家僧,不屬州縣,迄於終曆,征訪莫窮。
楊廣時“方希淨戒,故妙願唯諾,一一承諾”。並在開皇十一年(591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在江都城內總管府金城殿設千僧會,昌大迎謁了智覬。會上智覬為楊廣授菩薩戒,楊廣自稱“弟子以是虔誠遙注,命楫遠迎,每慮緣差。值諸留難,亦即聖上心路豁然,乃披雲霧,即銷煩惱”,非常恭敬地拜智覬為師。戒畢智覬為楊廣取法名曰“總持菩薩”,意為“功德美滿”的菩薩,楊廣則奉智覬為“智者大師”,且“饋送供應昌大轉倍於前”。這年楊廣23歲,智覬已54歲,師徒乾係就此建立。
開皇九年(589年)十仲春十七日,受命坐鎮江都的秦王楊俊起首向智覬致書,存問“道體何如”。開皇十年正月十六日楊堅又致書“敬問”。同年蒲月十九日,秦王楊俊再致書並“奉施沈香”,延請智覬前去江都。但智覬心存張望,直言拒曰:“雖欲相見,終恐緣差。”楊廣移鎮江都後,也很快“遣令人往彼延屈”,給智覬送來《初迎書》:“希能輕舉以沃虛襟,佇望來儀不乖眷意”。迎書自稱“弟子楊廣和南”,尊智覬為師,言辭非常誠心。楊廣還命有司補葺禪眾寺以供智覬暫住,而“願健忘受施”,竭誠儘敬迎智覬來江都。
因為在亡陳以後,楊堅曉得南陳宗教權勢在南陳腐地有著龐大的影響力與號令力,故曾下詔把江南的大部分佛塔寺廟毀掉。這裡楊廣把父皇楊堅下詔毀掉江南佛塔的任務推到兵變分子身上,其意便是表示在他鎮守江南期間他將一改以往,庇護佛教。楊廣固然信奉佛教,但是作為政治人物他需求的是操縱宗教收攬民氣穩定戰後不穩的江南,以是江南佛教界的頭麪人物智覬天然成了他要交友與拉攏的首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