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昇[第1頁/共2頁]
畢昇(?~1051年)北宋期間的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與其同期間的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對其發明有詳細記敘,活字印刷在宋仁宗慶曆元年至慶曆八年(1041年~1048年)間發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國當代四大發明之一。
畢昇的泥活字傳到朝鮮,稱為“陶活字”。朝鮮人操縱畢昇活字印刷的道理,推陳出新,早在王氏高麗高宗時(約1234年)已用鑄字印書,李氏朝鮮太宗三年(1403)今後,鍛造活字二十餘次,鑄成銅活字二三百萬個,並活著宗十八年(1436年)鑄成天下最早的鉛活字。活版印刷後出處朝鮮又傳到日本。越南在黎聖宗光順三年(1462年)已能很敏捷地付梓中越墨客唱和的詩篇。這些都是中國體係的漢文活字。西洋活字印刷術由德國梅因茲處所,而傳到歐洲各國,以及新大陸的美洲。因為筆墨與中國分歧,看起來彷彿另成一體係。但自 16 世紀以來,很多的西方學者均覺得歐洲的活字印刷術也遭到中國的影響。以是中國發明的印刷術(雕版與活字板),不但直接傳播到亞洲各國,並且影響了全部天下,對人類文明有著極其嚴峻的進獻。
畢昇發明活字不久,南宋周必大於 1193 年就用泥活字印刷本身著作《玉堂雜記》。厥後的人除相沿畢昇的泥活字外,元朝王禎又製成木活字。實在木活字畢昇早已考慮過,他發明木頭的紋理有疏密,沾水後凹凸不平,並且與藥相粘,取下不便,以是舍木用泥。清朝包世臣也說過用木活字印書,印了兩百部,字劃就脹大恍惚,而泥版可印至千萬而不失真。元、明兩代,又有人操縱錫、銅、鉛等質料鑄成金屬活字,與雕版印刷相輔而行。
雕版印刷比起手工謄寫,已便利很多。但是雕版仍出缺點,雕鏤一部大書,需求很多人力、物力,很不經濟,同時書板還占有大量空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巨大技術反動。據沈括《夢溪筆談》卷 18 的記錄,畢昇用膠泥刻字,一個字,一個印,用火燒硬。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麵放著鬆香、蠟、紙灰等,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擺滿字印,滿一鐵框為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藥就溶化,用一平板把字壓平。為進步效力,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籌辦好了,如許相互瓜代著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都有好幾個印,如“之”、“也”等常用字,每字有二十多個印,以備一板內有反覆時用。至於冇有預備的偏僻生字,則臨時寫刻,用草火頓時燒成。把字印遵循韻目分類,安設在木格子裡,按照畢昇的實驗,借使隻印3、兩本顯不出簡練,借使印數百、數千本,就極其神速。他的體例固然原始簡樸,但與現在鉛字付梓的根基道理不異。
遺憾的是,沈括對於畢昇的平生事蹟,冇有交代清楚,隻說他是“布衣”,冇有做過官。在以後的記錄中,凡是講到畢昇的,隻不太反覆或節錄沈括原文,至今還未發明任何新的文獻。很多本國粹者說他是一個鐵匠,也是按照《夢溪筆談》,因沈括說有一名老鍛工畢昇,曾在皇宮頂用鐵熬煉黃金,有人說他是四川人,但冇有提出任何證據。 當他發明活字板時,沈括隻是十幾歲的小孩。畢昇身後,他發明的泥活字印,為沈括的侄子輩所獲得,作為古玩般保藏起來。以是畢昇與沈家或有親戚乾係,沈括是杭州人,畢昇能夠也是杭州一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