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 畢昇
翻页 夜间

畢昇[第1頁/共2頁]

雕版印刷比起手工謄寫,已便利很多。但是雕版仍出缺點,雕鏤一部大書,需求很多人力、物力,很不經濟,同時書板還占有大量空間。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的一次巨大技術反動。據沈括《夢溪筆談》卷 18 的記錄,畢昇用膠泥刻字,一個字,一個印,用火燒硬。先預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麵放著鬆香、蠟、紙灰等,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擺滿字印,滿一鐵框為一板,拿到火上加熱,藥就溶化,用一平板把字壓平。為進步效力,用兩塊鐵板,一板印刷,另一板又排字,這塊板印完,第二板又籌辦好了,如許相互瓜代著用,印得很快。每一個單字,都有好幾個印,如“之”、“也”等常用字,每字有二十多個印,以備一板內有反覆時用。至於冇有預備的偏僻生字,則臨時寫刻,用草火頓時燒成。把字印遵循韻目分類,安設在木格子裡,按照畢昇的實驗,借使隻印3、兩本顯不出簡練,借使印數百、數千本,就極其神速。他的體例固然原始簡樸,但與現在鉛字付梓的根基道理不異。

畢昇發明活字不久,南宋周必大於 1193 年就用泥活字印刷本身著作《玉堂雜記》。厥後的人除相沿畢昇的泥活字外,元朝王禎又製成木活字。實在木活字畢昇早已考慮過,他發明木頭的紋理有疏密,沾水後凹凸不平,並且與藥相粘,取下不便,以是舍木用泥。清朝包世臣也說過用木活字印書,印了兩百部,字劃就脹大恍惚,而泥版可印至千萬而不失真。元、明兩代,又有人操縱錫、銅、鉛等質料鑄成金屬活字,與雕版印刷相輔而行。

畢昇(?~1051年)北宋期間的人,活字版印刷術的發明者,與其同期間的沈括所著《夢溪筆談》中對其發明有詳細記敘,活字印刷在宋仁宗慶曆元年至慶曆八年(1041年~1048年)間發明。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是中國當代四大發明之一。

明朝正德年間(16世紀初)在河南汝南處所一個武官家中,從地下掘出黑子數百顆,每子有一字,書法像唐歐陽詢的字體,堅固如牛角,當時有人覺得這些就是宋活字,它的精美,非畢昇不能造。不過這隻是先人的一種猜測。畢昇的膠泥活字,是顛末苦心設想的,因為這牽涉到刻字、排版、印刷等實際技術題目。清朝道光年間安徽涇縣有一名教書先生翟金生,仿照畢昇的老體例,費了三十年心血,形成同骨頭牛角一樣硬的泥活字十萬多個,到1844 年才印出《泥版試印初編》,可知泥活字印刷並不是一件簡樸的事。疇昔有些學者覺得泥活字一觸即碎,不能印刷。並說膠泥刻字,分歧道理,能夠指的是金屬活字,或鑄字的模型,因此思疑畢昇是否真的用過膠泥活字。實在泥活字“堅毅同骨角”,並且印得書畫清楚。據近年新發明的幾種泥活字印本和翟金生的泥活字什物,便可用來否定上述主觀臆說了。又有人提出畢昇的膠泥,不是淺顯的泥土,而是煉丹時用來密封爐頂的“六一泥”。實際上,清朝翟金生用的隻是淺顯泥土,並非用七種藥物分解的所謂“六一泥”。同時,李瑤在杭州仿宋膠泥印書,朝鮮用陶字印《三略直解》,也都底子不提“六一泥”。“六一泥”之名隻見於宋人醫方,及《道藏》內《丹房須知》、《太極真人雜丹藥方》等道書中。而正統《道藏》清朝學者是很難見到的。以是說淺顯膠泥不能印書,要印書須得用“六一泥”的說法,是冇有根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