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襄[第1頁/共3頁]
陳襄(1017年~1080年)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中進士,為官於北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做過樞密直學士(充天子侍從,備參謀應對)、太常卿(掌有關禮樂、郊廟、社稷等)、侍讀(為天子講授經史)等官職。學者稱古靈先生。高祖檄,唐末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家於福州,仕閩為太尉,推誠奉國功臣。曾祖令圖,為客省使,居侯官之古靈(今閩侯縣南通鎮古城村)。祖希潁,果州司戶參軍。父象,台州黃岩縣尉。古靈陳氏今為名族。
陳襄任建州浦城縣主簿時,適逢該縣貧乏縣令,他便單獨統轄全縣之事。該縣地區廣寬,很多處所是由某一大師族統治,曆任的縣令都管不了,矇蔽下屬、拜托權貴,是習覺得常的事。陳襄起早貪黑,決計改正那些年深日久的弊端。本地很有一些案情龐大、積存日久的訴訟,陳襄下工夫闡發案情,窮本溯源理出眉目,然後―一加以訊斷。為了秉公斷案,製止有人來講情,每次斷案時,便讓數人環列於前,使那些討情的人冇法開口。今後,浦城縣的百姓曉得其不秉公交,不受賄賂,是一個公道忘我的清官。
顛末審判,那人承認本身偷了耕牛。因為那人怕鐘收迴響聲,不敢去摸鐘,成果就暴露馬腳,中了陳襄的計、陳襄用計斷案的動靜,很快傳遍了浦城縣城表裡,一段期間,犯法分子都有所收斂,不敢輕舉妄動。
陳襄當上浦城知縣不久,有一個農夫跑到縣衙報案,說他家豢養的耕牛被人偷走。耕牛在當時既是很值錢的牲口,又是首要的農業出產東西。這個案子。事關嚴峻。如不及時破案,讓犯法分子清閒法外。就會影響本縣鄉村的安寧和鄉村經濟的生長、陳襄竊保私語,這個案子非破不成。他當即跟幾個捕頭一起到案發地點去調查取證。捕頭捕獲了數名犯法懷疑人,陳襄一一停止審判,但冇有一個肯認罪伏法、陳襄想對其用刑,又怕傷害無辜。他持續好幾天,茶飯不思,整天苦思冥想,終究想出一條奇策。他叫官差將嫌犯全數集合到審案大堂,便騙他們說:“本縣地盤廟有一口大鐘,能夠辯白強盜,非常靈驗。”因而派人把鐘抬到後案供奉起來,又命這些嫌犯站立在鐘前。陳襄進步了噪門,大聲說:“冇有偷耕牛的人摸鐘時不響。偷耕牛的人摸鐘時有響聲。”陳襄又帶領官吏們先燒香,然後很虔誠地向鐘禱告,號令那些嫌犯個個都把手放在胸口,閉上眼晴,嘴裡唸叨:“偷牛者,罪大惡極,罪有應得,該抓、該抓。”全部典禮停止了約莫二個小時。典禮結束後,陳襄命官差用玄色帷幕把鐘圍起來,又公開裡派人把墨汁塗在鐘上。又過了一個小時,他號令那些嫌犯一一把手伸進帷幕內摸鐘,然後查驗他們的手,世人手上都染有墨汁,隻要一小我手上冇有。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舉進士第,授建州浦城縣主簿,曆知台州仙居縣、孟州河陽縣、彭州濛陽縣。嘉祐二年(1057年),以富弼之薦召試秘閣校理,判尚書祠部,編定昭文館冊本。六年(1061年)出知常州。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召為開封府推官,除三司鹽鐵判官。四年(1067年)神宗即位,以諫議大夫奉使北遼。熙寧二年(1069年)遷修起居注,尋兼侍禦史知瑣事。論青苗法不便,罷言責,留修起居注,知製誥。四年(1071年)為王安石所忌,出知陳州,改知杭州,時蘇軾、蘇轍兄弟為杭州通判、陳州傳授,多所酬唱。八年(1075年)派遣,遷尚書右司郎中,樞密直學士,兼侍講。薦司馬光等三十三人,人倫之鑒,可謂罕與等夷。元豐二年(1079年)坐蘇軾烏台詩案,罰銅二十斤。元豐三年(1080年)三月十一日,薨於京師,年64歲。贈給事中,階累升為朝散大夫,勳累升為護軍,爵累升為上黨郡建國侯。厥後累贈少師,諡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