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北宋遼金風雲人物大觀 - 富弼
翻页 夜间

富弼[第1頁/共6頁]

第二天,遼興宗聘請富弼一同打獵,仍然對峙得地則歡好可久。富弼說:南朝天子曾令我傳達:北朝欲得祖宗故地,南朝又豈肯失祖宗故地?既然北朝以得地為榮,南朝就不以失地為辱?兄弟之國豈可使一榮一辱?朕冇忘燕薊故地,卻也冇求得此地,恰是基於這類考慮。遼興宗冇再說甚麼。打完獵,富弼回到驛館,劉六符對他說:皇上聽了你關於榮辱的話,非常讚美。但是我們不想要金帛,隻要結婚還可籌議。富弼以為“和親”有失麵子,估計遼興宗求婚不過是想多得陪嫁,就對劉六符說:結婚輕易肇事,何況南朝出嫁長公主,陪嫁也不過是十萬緡罷了。遼興宗要富弼回朝覆命,並將“增幣”和“和親”誓書拿來,籌辦作一挑選。七月,富弼回到朝廷,仁宗得知遼情願接管“增幣”或“和親”的前提,非常對勁。八月,富弼再次出使契丹,帶去了二封國書、三封誓書,內容彆離是:若議婚則無金帛;若能令西夏向宋朝納款,則增歲幣 20 萬,不然 10 萬。遼興宗在帳篷裡訪問他,不再求婚,隻想獲得增幣,說:南朝給我的歲幣,在誓書中須加上一個“獻”字才行。富弼說:“獻”字乃是下奉上的意義,不能施於劃一的兩國,何況南朝為兄,豈有兄獻於弟之理?遼興宗又說:改名“納”字如何?富弼還是嚴詞回絕。遼興宗仍不斷念,說:南朝既然把多量金帛給我了,一個“納”字有何可惜的?何況古亦有之。富弼辯駁道:自古隻要唐高祖借兵於突厥時,才向它稱臣,當時的饋送,或許稱作“獻”、“納”,厥後頡利被唐太宗擒獲,還會有此事嗎?遼興宗沉默不語。富弼退出帳外,指著帳前的高山對劉六符說:此山尚可踰越,若欲“獻”、“納”,就像不能登天一樣。使臣頭可斷,此議決不敢承諾!玄月,遼興宗調派耶律仁先、劉六符再度使宋,互換“增幣”二十萬誓書時,宋廷卻不敢過拂契丹之意,竟同意了此後書詞中稱“納”前提。富弼兩次出使於危難當中,表示出必然的膽識和交際才氣。第一次死了 女兒,不顧而行;第二次生了個男孩,也來不及看一眼。每得家書拆也不拆,說:拆了,徒亂人意。返國後,遭到仁宗嘉獎,任命為樞密副使,他力辭不受,並上書仁宗說:現在既然與契丹再締盟好,大臣們便覺得承平無事,萬一契丹敗盟毀約,我是死不足辜。但願陛下要牢記契丹輕視欺侮我朝的國恥,臥薪嚐膽,不忘管理國政。過了一個月,仁宗再次任命,並派宰相章得象去勸說他:朝廷此次任命是彆成心圖,並非是出於你使契丹的原因。富弼這才接管了樞密副使的職務。

宋神宗即位後,剋意進取,很想通過變法,達到富國強兵目標,以竄改耐久構成的積貧積弱局麵。熙寧元年(1068年),富弼徙判汝州(今河南臨汝)。詔入覲,因他是三朝元老,神宗許肩輿至殿門,令其子扶掖進見,毋拜,坐語。神宗感覺富弼老成練達,久經政務,就向他就教致國強大的體例。富弼說:“人主好惡,不成令人窺測,可測,則奸人得以附會。當如天之監人,善惡皆所自取,然後誅賞隨之,則功罪無不得實在。”神宗又以邊事相問,富弼說:“陛下臨禦未久,當佈德行惠,願二十年口不言兵。”神宗聽後非常絕望。在一片保守的政治氛圍中,神宗碰到了王安石,並把改革重擔依托於他。熙寧二年(1069年),神宗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端變法。也就在這年仲春,富弼再次拜相。王安石剋意變法,神宗對他很信賴,唐介身後,同列中冇有人敢與王安石對抗。曾公亮多次告老求退,富弼稱病不問政事,趙抃才氣不濟,碰到事情隻會叫苦。以是當時人們說,現在朝中的五個宰相是“生、老、病、死、苦”,指的是王安石生,曾公亮老,富弼病,唐介死,趙抃苦。麵對王安石變法,富弼以為不能違背祖製,群情與王安石多反麵;又見神宗重用王安石,曉得本身不成與之爭,因而稱病求退,上章幾十次才被準予。他上疏神宗,說現在情麵未安,新近進用的多小人,很多處所地動,有水水災,國度很需求安寧。神宗問他去了以後,誰可代替他。他保舉文彥博,神宗沉默很久,反問道:“王安石何如?”富弼一樣沉默不語。十月,富弼出判亳州(今安徽亳縣)。青苗法頒行後,遭到元老重臣韓琦、文彥博等人死力反對,富弼也以為如許的法律推行,必將會形成“財聚於上,人散於下”的局麵,他在亳州拒不履行。提舉官趙濟上奏彈劾富弼抗旨不遵,侍禦史鄧綰更是要求予以嚴辦,成果富弼被貶,以仆射出判汝州。王安石以為處罰太輕,“止奪使相,何由沮奸?”神宗未同意。富弼上奏神宗說:“新法,臣所不曉,不成以治郡。願歸洛養疾。”仁宗同意了,以韓國公致仕。富弼雖退居洛陽,與文彥博、司馬光等十三人構造“洛陽耆英會”,每日在本身府第置酒賦詩相樂,但仍體貼朝政,每遇國度大事,必暢所欲言,如“郭逵討安南,乞詔逵擇利進退,以全王師;契丹爭河東地界,言其不成許;星文有變,乞開廣言路;又請速改新法,以解倒懸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