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智高[第1頁/共7頁]
儂智高“能屬文,嘗舉進士,不第。”宦途不順利與親人被殺的痛恨集於一身。1041年(交趾李太宗乾符有道三年),儂智高母子出據儻猶州建立“大曆國”。交趾統治者不容儂氏家屬的後代東山複興,出兵討伐,儂智高力不對抗,被擒,並傳至好趾京師。李德政見其父被誅,並未能征服儂氏權勢,便把他開釋回籍,又授以廣源州知州銜,劃雷、火、戚、婆四洞及思琅州(又作“思浪州”,今廣西龍州金龍以西的越南境)歸其辦理。兩年後又給他賜都印,拜為“太保”。但是,儂智高冇有臣服交趾,反因屢受欺侮而“內怨交趾”,並在被釋後四年占有安德州(今廣西靖西縣安德公社),建立“南天國”,改年“景瑞”。
儂智高退出邕州後,狄青遣奮力追逐,但最後冇有追上。儂智高在失利之前,作太長遠籌算;用厚贈、聯婚等體例,同“西接大理、地多善馬”的特磨寨酋長儂夏誠建立聯絡,並在該處築宮備退。歸仁鋪敗北後,儂智高即攜其母、弟、妻、子落腳特磨。智高母阿儂到特磨寨後,在儂夏卿脅作之下,收餘部三千多人,習騎練戰,詭計再同宋朝作戰。但新任的邕州知州肖注“帥師往討,獲一裨將。引至臥內,與之語,具得賊(指儂智高)情。”軍事奧妙泄漏了,憑藉儂智高的西山六十族族人也被餘靖派去的楊元卿間離了,儂智高留下親人,“自將兵五百及其六妻六子奔大理國,欲借兵以攻諸侯。安道(即餘靖)使元卿等十人發諸侯陳充等六州兵襲特磨寨,殺押衙,獲其母、弟、子以歸。”當時阿儂年高六旬不足,儂智高之弟儂智光28歲,宗子儂繼封14歲,另一兒子儂繼明八歲。時為皇佑五年十仲春。抓到阿儂等人後,餘靖欲處以酷刑,烹殺解恨,然廣西轉運司思疑本地少數民族妄執冒充領賞,因而餘靖摒棄故欲,上奏請將阿儂等解往京師囚禁,待擒獲儂智高後,再辨其母等真偽。宋廷批準了這個奏請。宋仁宗至和初年(1054年~1056年),儂智高的親人們被檻至北宋都城。過了幾個月的監獄餬口,仍智光身染神經疾,毆打守兵,詭計逃獄。有人以為“養之無用,請戮之,”宋仁宗氣憤地答覆:“餘靖欲存此以招智高,而卿等專欲殺之耶?”而後大臣們再也不敢提及此事。而親身緝獲阿儂等人的楊元卿,本想入京分食阿儂之肉以泄忿,但宋廷卻因阿儂曉得少數民族說話,要楊元卿“若孝子之養親”般地服侍阿儂。氣得他多次向下屬“涕零求歸”,終未獲得答應。儂智高後事如何?壯族官方傳說多數以其身亡結束,但致死啟事、時候、地點各彆。不久前在雲南大理五華樓發明的《故大師白氏墓碑銘並序》為之供應了有力的證據。據司馬光《百官表·大事記》載,儂智高遇害時候為至和二年四月。推知其享年31歲。儂智高既已見誅, 以其母、弟、子誘降的工具不複存在,宋廷乃於至和二年六月乙巳(1055年)七月十五日並戮之。
皇佑五年正月戊午(1053年)仲春八日,儂智高親督全軍排成三列銳陣,他們手執大盾、標槍,身穿絳衣,望之如火。當儂軍擲鑣殺死狄青所仗為前鋒的王簡子時,狄青“汗出如雨”。顛末一場狠惡的戰役,宋軍占了上風。儂智高的麻痹輕敵變成了歸仁鋪之敗,其軍被斬首二千二百級,官屬死者五十七人,另有五百餘人被俘,儂智高不得不撤退。次日拂曉,狄青按兵入邕州,砍下黃師宓等儂軍首級的頭顱,懸於州城,並把五千三百四十一具屍身築京觀於邕城北隅,狄青為之寫了《京觀誌》,內含長達四十二句的四言銘文。又在露布中稱:“首惡已縶於檻牢,餘黨合屍諸商店”如此,這是出於某種目標之言,所謂“首惡”尚未抓到,狄青內心明白。他們開進邕城,有人發明屍堆中有一具穿金龍衣的屍首,以為就是儂智高,欲上奏報功,狄青禁止。究竟是,儂智高撤到邕州城內,見局勢已去,立即棄城,直遁起碼數民族居住的大理(轄今雲南全境及四川西南等地)作重整旗鼓,尋機再戰的籌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