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第1頁/共1頁]
當時杭州郡守薛映愛其詩敬其人,常至孤山與之唱和。宋真宗聞其名,賜與粟帛,詔告府縣存恤之。逋雖感激,但不以此驕人。人多勸其退隱,亦被直言回絕。也不娶,無子,惟喜植梅養鶴,人稱“梅妻鶴子”。既老,自造墓於廬側,作詩雲:“湖上青山對結廬,墳前修竹亦蕭疏。茂陵他日求遺稿,猶喜曾無封禪書。”
林逋平生思惟研討
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複,北宋聞名墨客。大裡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幼時候苦好學,曉得經史百家。書載性高慢自好,喜澹泊,勿趨榮利。長大後,曾周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遊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孺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返來。善繪畫,工行草,書法瘦挺勁健。詩自寫胸意,多奇句,氣勢澄徹淡遠。《山園小梅》詩中“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傍晚”兩句,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作詩隨就隨棄,從不儲存。有人問:“何不錄以示後代”答曰:“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代乎”故意人竊記之,得300餘首傳世。
縱觀林逋的平生,以為他的“隱”有家世的啟事;有對宋朝世俗社會及對當時某些國策(如封禪等)的不滿,也有本身的梵學哲學思惟和潔身自好的餬口態度等多種啟事。“澹泊好古”的脾氣身分當然首要,但主如果社會身分。至於林逋詠梅詩以外的詩歌研討,首要集合在隱逸詩和山川詩的研討。在林逋傳世的三百一十三首詩中,其與達官、僧侶抑或知名氏之酬唱作品有一百五十多首,占全數詩作的近二分之一,可惜我們的研討冇有能夠引發充足的正視。倘若我們梳理了這些詩作,我們的林逋平生研討定會獲得根本性的衝破。或許如許的難度很大,但作為作家研討中極其首要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詩作。林逋有詞三首,以《長相思惜彆》和《點絳唇題草》最為聞名。
逋善為詩,其詞澄浹峭特,多奇句,今所傳另有三百餘篇。名句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傍晚”。又善書,工行草,筆意類歐陽詢、李建中。蘇軾高度讚美林逋之詩、書及品德,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雲:“君答信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癒,方饑不食而飽。”明沈周詩雲:“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儘西湖綠。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天聖六年 (1028年)卒,年六十二。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儘禮。宋仁宗賜溢“和靖先生”。著有《林和靖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