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頤[第1頁/共10頁]
在30年的政治生涯中,周敦頤一麵仕進,一麵用心於儒家學說的研討和傳授,他既是一個官員,又是一名超卓的儒學大師。據《年譜》說,他在郴縣為縣令時, “至縣,首修黌舍,以教人”;在合州五年,與士大夫廣為交結,“士之從學者甚眾”。在代理邵州時,更是大開講學之風。當時的荊湖北路轉運史孔延之在《邵州新遷學記》中讚美他說:“周君好學博通,言行政事,皆本之六經,考之孟子,故其所設施,卓卓如此。異時宋史乘周君之善,覺得後代法,一定不以邵學為先” (《周子全書》卷17)至此,周敦頤已被看作是一名該當青史留名的儒學大師了。周敦頤在邵州還寫了《邵州新遷學釋祝文》,此中獎飾孔子說:“惟夫子品德高厚,教養無窮,實與六合參而四時同……施其道,澤及生民者,代有之,但是夫子之宮可忽歟!”(同上)。這申明他也以為本身是答覆儒學、實施孔子之道的一代大師了。二程兄弟在周敦頤門下受業,為時不到一年,受其薰陶極深。《宋史·道學傳》稱程顥“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誌。” 程顥亦有自述雲:“昔受學於周茂叔,令尋顏學仲尼樂處,所樂何事”。(《宋元學案·明道學案》)所謂“尋顏學仲尼樂處”,就以追肄業做賢人的興趣,把學做賢人作為本身所尋求的抱負境地。厥後,周敦頤又把本身著的《太極圖說》傳給二程。二程所學雖不完整出自周敦頤,但受周的開導確切很深。南宋期間的胡宏也讚譽周敦頤“出發氏兄弟以不傳之妙”。這個說法是有其按照的。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他寫了一篇筆墨美好、寄意深切、至今仍被人們傾慕和樂於賞識的好文章《愛蓮說》,用以寄寓本身的情懷和品德品性。全文隻要二百餘字,無妨謄寫於下:水陸草木之花,敬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以來,世人甚愛牡丹。餘獨愛蓮之出於淤泥而不染,濯清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溢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成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繁華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起首看看《圖說》原文: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權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竄改無窮焉。唯人也得其秀而為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打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賢人定之以中正仁義立人極焉。教賢人與六合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神鬼合其休咎。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登時之道,曰乘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第四階段:從“五行”的活動到萬物化生。《圖說》雲:“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竄改無窮焉。”這是說,由“無極”之真髓同陰陽五行中的邃密成分奇妙凝合,就產生了六合之間的男女、雌雄、雌雄,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分歧特性相互感化,才呈現了六合萬物,而萬物的竄改和生長又是生生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