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泥味[第1頁/共2頁]
“宋朝之前燒水用“鍑“,形似釜式大口鍋,方耳,寬邊,鍑底中間凸起似“臍“,因無蓋故可形辨。宋今後改用有蓋銅瓶燒水,是否沸騰隻要靠“聲辨“。”
“以沸點為界,未沸叫“萌湯“,又作“盲湯“,已沸叫“諳練“。這是形辨。宋朝黃庭堅《踏沙行》內有一句“銀瓶雪滾翻成浪“就是描述水沸騰時情狀。”
聞一鳴點頭獎飾,不愧是妙手,幾句話深切淺出道明道理,笑道:“清朝名流李南金寫有一首詠煮茶火候的詩:砌蟲唧唧萬蟬催,忽有千車捆載來,聽得鬆風並澗水,急呼縹色綠瓷。”
“好!”
淩天成看一眼壺,無法道:“老爺子是難為我?壺不懂,說出來丟人,一鳴,你看如何?”
“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諳練。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諳練。”
“黃龍山綠泥,所製壺質感樸拙,砂質細緻而富有顆粒美感。壺品光彩米黃泛青,泡養後慢慢轉為溫潤的亮色,包漿感好而易於泡養,發幽然青光。產於黃龍山礦脈,是紫砂泥中的夾脂,故有泥中泥之稱。”
嚴四海拿起曼生壺,愛不釋手道:“蘇東坡把金屬銚改成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乾係。當年他被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明本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因而當場取材,仿照金屬吊子設想了一把既有流,又有梁的砂陶銚用來煮茶,便是先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嚴四海鼓掌大笑,深覺得然道:“前人總結的很精煉,實際上就是察看水的沸騰,冇到100℃,水中的汽泡由無到有,有小到大,由斷續冒泡到持續冒泡。”
聞一鳴放下壺,暗自感慨:“這纔是埋冇土豪,隨便兩把都是顧景舟佳構力作,上拍每把起碼七八百萬!”
翻開壺蓋,深吸口氣,讚歎道:“優良黃龍山原礦朱泥,泥色硃紅微嫣,具綿密柔滑之砂感,熱水衝淋立展柔滑鮮紅特性,壺身遊移紫光遽現,奧秘誘人風味令愛壺人神醉。以之衝茗之茶湯敞亮活潑、稱心果斷、易展揚香而聚甘柔甜。”
說完恰好鐵壺收回第二遍鳴叫,短促長久,再看水湯,大吝嗇泡如連珠般湧出,非常標緻。
淩天成暗自點頭,他見過這把嚴四海收藏的曼生壺,對方手裡上百把古今名家佳構,現在最火的顧景舟作品二三十把。好多都是當年私家定製款,現在隨便一把拿出去拍賣都是重器!
聞一鳴和嚴四海異口同聲,相視一笑,老爺子拿起鐵壺,燃燒炭火,等水微微沉澱,拿起桌上第一把紫沙壺道:“你們看此壺如何?”
聞一鳴俄然想起前幾天徒弟談天時的話,輕聲道:“湯有三大辨、十五小辨。一曰形辨,二曰聲辨,三曰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
“至於第三把?”聞一鳴直接拿起第三把,笑道:“陳曼生的石瓢壺?外型上小下大,重心下垂,四平八穩,壺嘴矮而有力,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端莊風雅。”
“小煤窯純朱泥,紅泥貴重種類,目前非常希少。因收縮比高和含漿量高的啟事,高目數的礦土燒結以後會閃現皺紋,粗看壺的大要是平整,但細看側麵卻有很多微細緊密天然收縮的流淌紋理,似魚鱗,如水波,美不堪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