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第 270 章[第1頁/共3頁]
盜版還是教官和門生們在雕版時抄來的, 不能立即送來全本, 隻能等人一篇篇地傳抄過來。可她兄長文中寫得草原風景壯闊恢宏, 草原植物新鮮欲生, 草原部族的餬口也很有異域野趣,其間交叉著與他文風附近又略有異同的點評,兩下對比著看更添興趣, 叫人忍不住就想看到後文。
周王想著司馬長史和他說過的印刷進度,有些遺憾地答道:“那本書是用石版印法,比刻蠟版還快,傳聞一天便能刻出數十頁。唯此中還夾著舅兄畫一些地形陣勢、本地人物、禽鳥走獸圖,刻印圖版還要花些工夫,總得再花個十幾天。”
凡桓淩寫到的東西,他都能說明其啟事、背後所儲藏的天道,於人的用處、傷害與躲避之法,今後國人往大邊外去都可用到。
直到這回順義王歸降,朝廷對韃靼大汗等的體味才更深切一些。而桓淩的《北行錄》中記下了些順義王也未曾提過的部族來源、族譜、族中擅戰之士,另有很多疇昔的戰事和他們與鄭人交兵中獲得的經曆總結,風俗用的戰法……
哪怕原書傳不到幾百年後,起碼也得在類《永樂大典》《四庫全書》如許的天下圖書調集裡留個名字。
她看動手頭薄薄的稿子, 輕歎一聲,叮嚀內侍:“早晨請殿下來我殿頂用膳,轉告殿下, 我這裡得了一份兄長在邊關寫的手稿, 另有宋三哥做的註釋。”
兩位聯襟都是說乾就乾的人,不過幾天以後,漢中經濟報上就出了《走進草原》專欄,供稿人一欄鮮明印著當今申明最著,不管才學還是私餬口都受儘天下人存眷的宋三元。
他本來就想隨便把小師兄的稿子集一集,做本蒙古紀行,能搭上宮廷線,被保藏進中秘庫,這書今後可就短長了!
他的文章頂著桓淩的名字印製成書,桓淩的文章卻要頂著他的名字進質料庫、上報紙,這境遇也是相稱奇妙了。
虜寇距他們九邊各鎮極近,近得隨時都能襲掠邊關各府州;但又離他們極遠,遠得這百十年間大鄭朝廷都不知虜廷內部世係代序,大汗姓名、戰績,有甚麼名將能臣如此。
天子畢竟不是百姓,能令聖上喜好的自非本地新奇動聽的風俗,而是能用於軍民兩政的內容。
晚間周王早早回到後殿,便看到王妃正捧著裝訂好的一本冊子翻閱。他掃到翻開的頁麵上寫有“豐州”二字,恰是女真舊城,便曉得這本冊子的來源, 含笑說道:“我早想為你要來這書稿,刻版的教官已承諾了印出版來先送給我一套,不料元娘你倒先我一步了。”
不過這些手抄文稿已經相稱吸惹人了。
而在這一片狂熱的追捧中,他親身翻譯、排版、設想包裝的《北行錄》也被周王派人奉上京,遞到了天子案頭。
而宋時在此中交叉的註釋也一樣有效:既有城池汗青,又有本地氣候、陣勢構成的天然之理,還依本地陣勢、人丁、物產等,在文中便預先安排起瞭如何安設百姓、運營處所。
有。周王殿下珍惜弟弟,書中有這些乾係草原上戰事成敗的東西,又豈能不送一套給正在邊外抗敵的齊王?
宋皇親大包大攬地說:“改這稿極輕易,殿下不必擔憂,我先改幾篇百姓喜聞樂見的,比方做吃食之類的文章,叫百姓們曉得草原上的牧民也和我們鄭人普通是要吃喝的,不是甚麼天生就會殺人的妖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