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子嶺[第1頁/共3頁]
惟此“忠毅”之諡,終洗吳總督不白之冤。若真醉酒被殺,決無弔文之讚,更無“忠毅”之諡。覆壓薊遼總督阿衡身後統統不實之辭應予剔除。
清兵攻牆子嶺當rì,總督吳阿衡與總兵吳國俊賀密雲監督寺人鄧希詔生誕,未獲敵情時或許喝酒,人之常情。
查《明史傳記第一百四十九盧象升》:“玄月,大清兵入牆子嶺、青山口,殺總督吳阿衡,毀正關,至營城石匣,駐於牛蘭”。亦可證明清兵於牆子嶺殺阿衡——破關——至石匣——駐牛欄。並未言密雲城破。
密雲城為薊遼總督地點地。牆子嶺距密雲城九十裡,大半為山路,路途較遠且難行,遇ǐ情不能敏捷報至密雲城。
“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國號曰金”,天命三年“上伐明,以七大恨告天”(4)。皇太極“定有天下之號曰大清,改元崇德”。()
現筆者謄寫《牆子路吊吳總製魯參將》以悼之:
萬曆末,明屬建州女真緩慢崛起。薊鎮忙於調兵遣將往赴遼東,密雲沿邊虜情再熾。
《明史本紀第二十四莊烈帝二》雲:玄月“辛巳,大清兵入牆子嶺,總督薊遼兵部侍郎吳阿衡死之”,似死於牆子嶺,然亦不很清楚。
猜測阿衡死因有三:其1、聞敗績自裁於密雲城;其2、聞牆子關破,聲援途中死之;其3、援救至牆子嶺而死之。筆者據史料,偏向死於牆子嶺。
自萬曆末始,金兵或清兵攻遼東、聯蒙古,破朝鮮。崇禎年清兵未破山海前,已自薊、宣、大沿邊大肆本地數次,虜患轉為奴患。
筆者覺得,死於密雲無誤,然較為籠統,死於密雲牆子嶺則更加詳細。
時清兵入犯,“蟻附而上”,官軍抵當三日夜,守軍“具睏乏,竟無人攻擊之者”。總兵吳國俊臨陣不堪,脫逃至密雲。總督吳阿衡戰死於牆子嶺。前薊遼督師、大學士孫承宗亦死於高陽。
嘉靖四十三年(4年)“四月辛醜,牆子嶺官軍以築牆采木為屬夷所捕,禦史陳省等以聞。命降參將戴恩一級,下批示張永祚等禦史問,仍令總督劉燾等議撫賞事件以聞”。()上文亦可看出,此時官軍仍在補葺邊牆。
而雍正《密雲縣誌鄉賢忠義》所載內容較為詳細:“吳阿衡,密雲總督,死於牆子嶺,同公死者又有參將魯某,未詳其名”。
一雲死於密雲、一雲死於牆子,有所差彆。
雍正《密雲縣誌兵製》亦雲:“吳阿衡,崇禎十一年任(薊遼總督),字隆微,河南裕州人,己未進士,死於牆子嶺”。
上書所謂“屬夷”,乃大明部屬朵顏衛夷人。參將被殺,可見局勢嚴峻。
前任總督王忬、楊選因潘家口、牆子嶺等處出事被正法,已有前車之鑒。清兵攻牆子嶺“三rì夜始入”,戰事正酣,吳國俊前去牆子嶺戰不堪,敗走密雲。阿衡何敢不顧大抵,仍於第三rì喝酒且醉乎。
牆子嶺所轄周邊險要處,設有墩台,部分墩台設有炮位,由官軍扼守瞭望,遇敵情則施煙、鳴槍、張旗以傳ǐ。扼守瞭望者,可稱為墩軍、烽軍。另設有明哨、暗哨,亦賣力瞭望與彙集虜情。因為地處偏避,瞭望人少,極易遭到偷襲。
《明實錄》未載清兵破密雲城,隻言“清兵稍退,引而南下”。又言“總兵吳國俊守牆子路,敗北,走密雲”。是以,不成瞭解為密雲城破,阿衡在該正法於清兵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