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直上蟾宮欲折桂(五)[第1頁/共2頁]
兩道策論出自歐陽修文集,瞭解是我本身的瞭解,不必然完整精確。實在“奉旨睡覺顧遇之“這個稱呼聽起來也挺高大上的。哈哈。
========================================================================================================================================
這題倒是普通了很多,考的是禮樂教養,倒是中規中矩。顧言把這兩個題目都看完了,內心已經有了個大抵思路,就動筆寫了起來。
顧言又看向第二道題“問:禮樂,治民之具也。王者之愛養斯民,其於教誨之方,甚勤而備。故禮,防民之慾也周;樂,成民之俗也厚。苟不由焉,則賞不敷懲惡,刑不敷禁非,而政不成。大宋之興八十餘歲,明天子仁聖,思致民於承平久矣。而天下之廣,元元之眾,州縣之吏奉法守職,不暇其他,使愚民目不識俎豆,耳不聞絃歌,風俗頑鄙,刑獄不衰,而吏無任責。夫先王之遺文具在,凡歲時休咎集會,考古禮樂可施官方者,其彆有幾?順民便事行於今者有幾?行之固有次第,其所搶先者又有幾?禮樂興而後臻於富庶歟?將既富而後教之歟?夫政緩而迂,鮮近究竟;教不以漸,則或戾民。欲其不迂而政易成,有漸而民不戾者,其術何雲?儒者之於禮樂,不徒誦其文,必能通其用;不獨學於古,必可施於今。願悉陳之,無讓。”
顧言凝神看向題目,第一道是:“問:學者言三統之義備矣。然自孔子刪修六經,與其弟子論辯堯、舜、三代之際甚詳,而於正朔獨無明文見於經者。三正,王者以是正一統,蓋大法也。豈宜略而不言歟?抑隱其義以寓見諸書歟?或者經籍散缺而失之歟?自漢以來學者多增三統之說,以附六經之文。今所見者,特因漢儒之說爾。當漢承秦焚書,聖經未備,而百家異說分歧於理者眾,則其言果可托歟?夫眾辭淆亂質諸聖,今考於六經,孔子所筆,何說能夠驗其信然歟,不然,商、周何嘗有改歟?豈其不敷為法,賢人非之而不言歟?請稽三王之舊典,考六經之明文,以祛厥疑。敢俟來對。”
竟然恰好被官家看到。歐陽修搖點頭,不由心下感喟,這顧遇之當真是運氣不佳。如果嚴峻一點,落個柳三變普通的了局又如何得了?這年紀悄悄的,柳三變尚能說是奉旨填詞,一個不好,說不定這顧遇之就成了奉旨睡覺了。不過想想昨晚的事情,歐陽修倒也感覺情有可原,如果官家問起……也替他說幾句好話吧。畢竟人纔可貴啊。
從那張籌辦好的紙條看來,這必定是有所預謀的,並且這小我已經做好了完整的籌辦而顧言哪怕曉得,卻也不好開口。要曉得處理了這個事情再持續測驗和這件事情還是是個謎團然後測驗,對於顧言來講是有很大分歧的。究竟是甚麼人想要讒諂本身?顧言細心回想自穿越以來的經曆,並冇有和人樹敵到這個境地。詳細到連本身慣寫王體字都一清二楚。想必是下了工夫探聽的。
“歐陽永叔啊,看來你出的題倒是難住了很多人。”這中年人隨便的看了看,隻見很多人都是皺著眉頭,不由低聲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