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繁體小說網 - 曆史軍事 - 何以紅塵怨 - 一世戀空背景資料之鎮河塔
翻页 夜间

一世戀空背景資料之鎮河塔[第1頁/共3頁]

明朝工部尚書、駐守靈州的河東道張九德《新築靈州河堤碑記》指出:“靈州阻河而城,其西南當河道之衝。複趨而北,可十裡。每夏秋湍激,受害不啻,雖秦、漢二渠溉田至數千頃,而利與害錯,其侵城實甚。”申明濱河而建的古靈州,既收黃河之利,也受黃河之害,這害就是黃河水眾多改道不竭“侵城實甚。”張九德接著指出:“洪武甲子(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迄今(今即明萬曆四十三年、1620年),城凡三徙,皆以河故。”張九德進一步確證朱栴所說故址在今吳忠市境內的古靈州,在明朝初年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28年)的44年中,曾三次遷徙,由今吳忠市第三次遷徙,遷至本日的寧夏靈武市。古靈州汗青在新靈州城持續持續。是以,本日吳忠市與靈武市,本來就是一家人,兩城離城相距獨一30裡(15千米),一說34裡(17千米) 不管在經濟、文明、民風、風俗、民族等各方麵,都不異,兩市均為回族聚居市,回族人丁均超越或靠近全市人丁的百分之五十。兩市群眾說話均屬“吳忠方言”(吳銀官話),兩市大眾很多家乃至都還是親戚。以是,吳忠與靈武,都源於一個古靈州,都是古靈州的擔當者,都具有古靈州的光輝汗青和文明。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至宣德三年(1438年)的44年間,今寧夏當代汗青名城——靈州城,因水患而“城凡三徙”。新靈州人一方麵主動管理黃河水患;另一方麵,也修建了鎮河塔,以“鎮”黃河水患。

中國當代,黃河道經之地,既得黃河之利,同時,也受黃河眾多之害。對於水患,當代人想儘很多體例,起首是管理黃河,疏導河道,同時,也出於科學,用風水修建,來“鎮、“壓”黃河水患。比方,沿黃河很多城都有鎮河牛,如當代黃河的聞名渡口——蒲津渡位於山西省永濟市古蒲州就有唐朝開元黃河鐵牛;寧夏青銅峽1950年發明唐朝黃河鐵牛。沿黃河都會鎮河的“鐵牛”很多記錄,但,“鎮河”的塔,至今發明的隻要清康熙靈州鎮河塔。

張九德到新靈州(今靈武市)出任靈州河東兵備道的時候,黃河逼近新靈州城下,環境再次產生嚴峻危急,他指出:“而河亦益徙而東,自不佞來受事不一載,去城僅數十武矣。” (古時候六尺為步,半步為武,數十武,意義是幾十個半步遠,就是非常近,黃河河水距城不遠,已經到新靈州城城牆內裡四周了。) 乃至於靈州城“情麵洶洶,議徙民、徙城”。 本地官員要求第四次次搬家百姓搬家靈州城。

古靈州曾經曆“城凡三徙”。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黃河發大水,河水過青銅峽今後,凶悍的大水達到今寧夏吳忠市古靈州城地點古城灣一帶,因陣勢較低,河水俄然改道向東北衝去,淹冇古靈州城,眾多的河水一嚮往東繞一個大灣,再向北流。今吳忠市北至今儲存有“河崖子”的遺址,就是當年黃河改道的汗青見證。黃河發大水,青銅峽之下,古靈州城,首當其衝,被黃河水淹冇。大明慶靖王朱栴《寧夏誌》記錄了古靈州城三次淹冇、遷徙的環境。他指出:靈州,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遭到黃河水“衝圮”:“故城居大河南(吳忠禮箋證:“河南應為河東”),今尤存其頹垣遺址,其西南角被河水衝激崩圮”;“洪武間築城於故城北十餘裡”,“永樂間亦被河水衝圮”;“今(宣德間)之新城,(新城即新靈州城,今寧夏靈武市)宣德間陳寧陽、海寺人奉旨,相度地形,卜沙山西,大河東,西去故城五裡餘”,“地土高爽,視舊為勝。”申明古靈州在洪武間、永樂間、宣德間三次被黃河水“衝圮”,而三次向東北遷徙,最後,古靈州城由今寧夏吳忠市古城,第三次遷徙,遷至靈州“新城”(朱栴語)今寧夏靈武市。“大河東”,申明靈州“新城”是黃河改道緊貼城西流過,但,靈州“新城”陣勢比較高,屬於鄂爾多斯台地邊沿,正如朱栴所說的“地土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