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梅嶺傳說[第1頁/共2頁]
梅岑山深為納罕,將女嬰抱回寓所贍養,因為發明女嬰地點的那塊山石狀若蓮花,故為女嬰取名為蓮妹。說來也怪,蓮妹常常哭鬨之時,隻要看到那尊白玉觀音像,便立時候破涕為笑,令梅岑山非常不解。
梅岑山再無掛礙,帶著蓮妹隱在深山中用心修行。忽有一日,梅岑山福誠意靈,將一隻手探入山溪當中,化水為刀,以無形無狀的流水作為利刃,於白玉觀音相上開闔雕鑿半晌,仰天長笑道:“我懂了,我終究懂了!”
一道通,百道通。修習到梅岑山這等境地,尋求的已經是天賦奧秘之道,人間各種文武手腕無一不融會貫穿。梅岑山削木為刀,將真氣灌注於朝氣勃勃的木刀當中,花了整整一年的時候,纔將白玉觀音像砥礪結束。
忽有一日,梅岑山夢到觀音大士指導,其弟需每日飲用大士淨瓶中淨水,可保身材安康。梅岑山醒後,便虔誠的步行去往西輪之地,帶回一塊羊脂白玉來,經心雕鏤起觀音大士的描述邊幅來。
慧鍔長到十五歲的時候,不但佛理精通,且習得參政、經濟、天文、相算等雜學,已經成為天皇座下常客,慣為東洋之主清心解惑,被天皇封為禦前僧弟。慧鍔不肯理睬俗務,一心向佛,在天皇麵前發下弘誓大願,欲往大唐盛境學習高深佛法,返國後渡東洋眾生迷惑苦厄,其氣度度量,同大唐的玄奘大師亦有共通之處。
中唐期間的東洋並不承平,因東洋之主效仿唐製,自誇為上天誥命,自封為“天皇”,同一中心集權,仿照大唐行政官位爵製,在東洋一島國設立王公侯爵,轄下分為十三郡縣,每一郡縣均派駐主官和參軍,分擔政治軍事。
本來五台山中有一隱居方士梅岑山,號為“梅嶺居士”。梅岑山生性澹泊,半生未曾婚娶,因為其弟體弱多病,延醫請藥多時難以調度,故而梅岑山訪問各處名山大川,尋覓神醫良藥,為弟弟調度身材。
梅岑山上登瑤池之事顫動四方,就連鄭太後也派使者前來扣問,使者尋到五台山,卻從山民口中獲知,梅岑山登仙後半年,蓮妹也隨之不知所蹤,隻餘下一尊白玉觀音像,留在梅岑山修行的寓所,傳聞那尊白玉觀音像同蓮妹的邊幅一模一樣。
隻是玉觀音描述美矣,其神韻卻始終不得其髓,梅岑山苦思多日,始終不得其法,心下躊躇苦悶,便在山中盤桓觀景解悶。
佛教主張修身養性,修行好這一世的德行,才氣超脫大家間的苦厄,修為高深者不墮循環,上昇天道;行小善積陰德者則能夠鄙人一世投胎到好人家。此等愚民之策恰好合適天皇的誌願,故而欣然從之,命慧鍔去往大唐學習高深佛理,傳回東洋漫衍與公眾曉得。
東洋本來處於半封建半仆從軌製,各地有頭有臉的豪傑部下均豢養私軍,不平教養,為了本身屬地和經濟好處,頻頻同天皇下遣的官員牴觸,順從稅收,且十三郡縣豪傑垂垂有合縱聯絡之意,兵力較天皇手中把握的正規軍亦不遑多讓,使得天皇一度憂心不已。
這尊觀音像以整塊羊脂白玉砥礪而成,高逾三尺,雕工高深,巧奪天工,大士衣衫、淨瓶、柳枝、蓮座栩栩如生,臉孔可親,觀之有悲天憫人之意。
慧鍔自小在東洋願法寺修行,本性穎慧,大有慧根,深受願法寺方丈不動和尚愛好,不動和尚將小乘佛法精佛教義悉數傳與慧鍔,將慧鍔作為下一任方丈經心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