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爭霸[第1頁/共2頁]
齊桓公身後,霸權移至晉。晉本是小國,經獻公兼併小國、攻伐蠻夷後逐步強大。獻公暮年因為廢嫡立庶,迫使公子重耳在外流浪19年。公元前636年重耳返晉即位時已60多歲,稱晉文公。
春秋爭霸是產生於春秋期間的嚴峻政治事件。平王東遷後,仆從製開端式微,周王室力量弱微,對處所的節製大大減弱。各國諸侯前後呈現了旨在打劫地盤、人丁、財物的耐久爭霸戰役。爭霸比賽中呈現的“春秋五霸”,普通以為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齊桓公是春秋期間第一名真正的霸主。齊國位於今山東半島,背景臨海,進可攻,退可守,處在計謀要地。襄公在位時,齊曾一度強大。襄公身後,出亡在外的兩個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趕回齊國。在鮑叔牙幫忙下,小白搶先返齊,路上碰到公子糾的徒弟管仲放箭刺殺,但逃過這一劫,奪得君位。小白就是齊桓公。齊桓公不記一箭之仇,起用管仲為相,開端了爭霸大業。管仲的鼎新強化了對國度的節製,無益於政局穩定,為對外爭霸奠定了堅固根本。公元前681年,齊約8個諸侯會盟於北杏,但魯、衛、曹、鄭拒不列席,齊便以此為藉口討伐魯。公元前680年,齊又結合陳、曹伐宋,並請周王室派軍互助。宋被迫乞降。公元前679年,齊、魯、宋、衛、陳、鄭在衛國的鄄會盟,齊桓公成為諸侯長,這是他稱霸的開端。此時南邊的楚國也日趨強大,齊桓公就率齊、魯、宋、衛、陳、鄭等8國侵蔡伐楚,直抵楚境,楚不得已而乞降。兩方訂立“召陵之盟”,楚承認了齊的中原霸主職位。公元前651年,齊在葵丘調集諸侯國會盟,齊桓公的霸業達到顛峰。齊桓公的霸主事蹟使周王天子虛位得以保持百年之久,同時也製止了北方少數民族對中原地區的踩踏。
當時,周王室產生內鬨,晉文條約會諸侯安定兵變,迎周襄王複位,進步了本身的聲望。厥後在城濮大戰中,晉與宋、齊、秦結合,大敗楚軍。晉文公在踐土會盟諸侯,周襄王正式冊封他為侯伯,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今後的80年間,晉楚間的鬥爭成為大國爭霸的首要內容。文公身後,晉國霸權遭到南楚和西秦的威脅。楚莊王任用孫叔敖,勵精圖治,開端爭霸中原的大業。公元前598年,楚攻打鄭,晉派兵來救,被楚打敗。兩年後楚又征服了宋國,中原小國紛繁憑藉,楚莊王遂成為中原霸主。春秋前期,晉楚之間勢均力敵,爭伐比之前減少,進入了二強相持階段。兩次弭兵(戰役)會盟以後,晉楚平分霸權,黃河道域的爭霸戰役告一段落。
春秋的爭霸戰役,固然形成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的局麵,但它沉重打擊了西周以來的貴族統治體係,使國度數量減少,換來了地區性同一,同時也使各國實施鼎新,加強國力,促進了出產的生長。戰役還促進了中原民族與少數民族的融會,有著必然的主動意義。
當時,還曾有宋襄公、秦穆公欲爭霸中原而得逞的環境,在長江流域的吳越之間的爭鬥,構成春秋爭霸的序幕。吳王闔閭於公元前515年即位,重用伍子胥、孫武等人管理國度。公元前506年吳大肆攻楚,五戰五勝,見楚局勢已去,便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