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7.第877章 方攸論儒道[第3頁/共4頁]
“吾輩儒士,當忠君愛國,倡導孝義。但是,若道與忠有牴觸,義與孝有衝突,我們固然推許忠孝,卻更愛真諦!”
原文乃是:君使臣以禮,則臣事君以忠。
陳旭看出司馬朗有話要說,當即道:“伯達有話但說無妨。”
深吸了一口氣,陳旭轉頭對司馬朗說道:“本日聽聞仲籍先生一番話,勝讀十年書啊。”
兩種目標,兩個標準,南轅北轍,構成兩種力量的鋒利衝突和較量。
方攸倒是寵辱不驚,仍舊揮灑自如,侃侃而談。
陳旭等人方纔進入稷下酒坊,就瞥見論爭台上站著一人,此人已過不惑之年,一襲青衫,邊幅堂堂。
可本日方攸的一番話,卻讓陳旭感到有些不成置信。
方攸慷慨陳詞,闡述儒家仁政、愛民的思惟,很多儒士更是轟然喝采,出言擁戴。
但是,這類軌製在唐朝李世民期間,卻被突破了。
“采!”
“光陰輪轉,萬物興衰不成估計也,唯有過往史料,覺得定命。”
如果儒家思惟,真是遵循方攸所言這般,那麼這類思惟絕對是中原民族的精煉,而不是甚麼糟粕。
固然隻要寥寥數句,卻也能夠看出,此人對於儒家瞭解極其深切。
即使是現在的稷下酒坊以內,仍舊有很多尊崇儒家的士子,他們聞聲方攸之言,當即神采寂然,而後大聲喝采。
這類軌製,很大程度上也就庇護了史官的安然,史官所記錄的史料,可托度也非常大。
乃至於,有些朝代因為天子想要美化本身,接連正法幾個史官,都未能得償所願。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養者也。遊文於六經當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敘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哪怕把屠刀架在他們脖子上,史官也對峙要說實話,不扯謊話。
董仲舒的說法:君要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則為不孝。
“人間有大愛,六合有大仁。”
“君王以仁政,百姓自歸心,天下大同有望矣。”
稷下酒坊亦是鴉雀無聲,很多儒士看向方攸的眼神,更是充滿了崇拜之色。
“孟子雲: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不然的話,當一種思惟統治一個國度以後,跟著時候的流逝,思惟總有僵化、變質的時候。”
至此今後,帝王閱著並非罕見之事,卻使得汗青逐步朝著扭曲的方向生長,先人所曉得的汗青,很多也被裝點過。
究竟上,漢朝名流以及武將,幾近也都秉承了這類思惟,這類精力也一向在漢朝伸展。
當亞裡士多德,初創了屬於本身的哲學體係,否定了很多他教員的觀點今後,很多人都對亞裡士多德指指導點。
也怪不得,本日會有如此多人堆積在稷下酒坊了,單單是方攸這個名流,就有很大的號令力。
“不通史料,則無汗青,若無汗青,便無文明;我輩當謹遵賢人之言,編修史料,述而不作,實事求是。”
這一句話,固然與方攸之言有所分歧,此中意義倒是一樣。
陳旭瞥見此人,不由輕聲低呼了起來。
方攸站在論爭台上,麵對世人敬佩的目光,仍舊神采平和。
本日方攸寥寥數語,卻不斷闡述著儒家思惟,使得很多人聽得如癡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