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自請為質[第1頁/共2頁]
李世民壓抑著心中的猜想,問道:“此時正該是你讀書的時候,你來此見朕所為何事?”
八歲皇子,便有如此見地和氣度,縱比古之賢王,亦有過之。
“兒臣李恪,拜見父皇。”李恪闊步走到大殿正中,微微整了整衣角,俯身拜道。
李恪本也是如許想著,老誠懇實地呆在長安,待他長成,開府建衙,再另尋良機,那大唐皇位他也何嘗不成一試。
李恪雖兩世為人,可統共不過二十餘年,本日李恪發明,他底子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在他有才氣挽救他們的時候,他冇有體例安然地冷眼旁觀著這統統,他總感覺本身應當做些甚麼。
李世民、房玄齡、杜如晦、李靖,乃至就連本來對他很有成見的褚亮,心中也不由有那麼一頃刻為李恪所佩服。
從殿外,到殿內,前後不過百步,可李恪走在這百步以內,心中卻閃過了無數個動機,衝動、害怕、豪賭、固執...太多的感情在李恪的內心稠濁,就連李恪本身也說不出現在的內心到底是甚麼滋味。
“嘩啦...”
李恪的話,一下子說到了李世民的內心深處。
李恪回道:“兒臣此前從未涉朝政,自不知國事,但兒臣曉得,本日之戰大唐打不得,若以兒臣一人之軀,能換得大唐療攝生息之機,又有何不成。”
李恪若入突厥為質,自分歧於自分歧於春秋戰國的諸侯公子,古時入敵國為質的公子,雖困於敵國,不得自在,但畢竟礙於禮教、國體,錦衣玉食總歸不會完善,可突厥那裡曉得這些?恐怕能得三餐溫飽已是萬幸了。
自打李恪呈現在崇仁殿內,滿朝文武的眼睛就冇有分開過李恪。能站在這裡,他們都是聰明人,他們當然曉得李恪這個時候來意味著甚麼,可就當這句話自李恪的口中親口說出時,他們還是不免讚歎。
李世民聽了李恪的話,歎道:“你還小,你那裡曉得甚麼,這突厥不比中原,不通禮教,突厥的質子,豈是好當的。”
李世民盯著李恪,心中難忍一股舐犢之情,問道:“恪兒,你還年幼,你可知你所言何意?”
李恪怕死嗎?
“恪兒免禮,快快起家。”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李世民當即抬手道。
時候,李世民和大唐最需求的就是時候,大唐地大物博,人數更是突厥十倍,隻要給大唐幾年時候療攝生息,李世民有絕對的自傲能夠擊敗突厥,可眼下突厥已經兵臨渭水,李世民冇有涓滴的時候,他獨一的挑選就是乞降。
也正如褚亮所想,李世民的皇子不過七人,此中宗子李承乾乃太子,次子李寬早夭,而李佑、李愔、李惲乃至還不記事,李恪總不能縮躲於後,讓牙牙學語的幼弟李愔為質吧,以是真正能為質的也隻要李恪和李泰。
李恪在滿朝文武的諦視下,緩緩地抬起了頭,看著上首的李世民,聲音雖稚嫩,卻果斷如山。
李恪點了點頭,慎重道:“兒臣曉得,兒臣請命以後,便當入突厥為質,北上草原,不得還家。”
“武德九年,甲申,上於崇仁殿議突厥事,上三子蜀王恪入拜,自請質突厥,其忠娣仁孝,世之無雙,雖古之賢王,莫與之比。”
怕,他當然怕,乃至他比任何人都怕,兩世為人,他對滅亡有著天生的驚駭,而此去突厥為質,存亡難卜,他如何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