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尋機[第1頁/共2頁]
可他們那裡想獲得,李恪的行動竟這般快,李恪不過開口問李恪的觀點,李恪便就順勢請戰,實在出乎眾將料想。
揚州雖是富庶,但遠在東南,不但距天子千裡之遙,並且武備不興,如果平常親王居之,繁華繁華,自是極好,可李恪誌在儲位,久居揚州總歸不是體例。
跟著李世民一聲令下,北征的將領已然敲定,李恪的心中多少有幾分絕望。
李恪如果此次能掛帥北上,便可擇機留於幷州,以運營薛延陀之名經略河東,以太原為基,觸及東西兩都。
李恪此番自請北上不過是個藉口,李恪相中的不是軍功,相中的是幷州,是幷州治所太原。
李世民口中所用不是退字,而是一個誅字,明顯也是動了怒意,不管薛延陀何意,李世民都要殺一儆百,讓已經安寧數載,垂垂有些忘乎以是的草原部族見見血,讓他們曉得誰纔是他們的主子。
大唐朝中重臣,最不懂李世民氣意的是侍中魏征,而最懂李世民的情意的便是長孫無忌。長孫無忌乃李世民內兄,少年瞭解,訂交二十餘載,長孫無忌跟從李世民的時候最長,天然也最善推斷李世民的心機。
李恪雖人還在殿中,但他已經下定了決計,如此可貴的良機,不管如何,李恪都要想個彆例,先去了幷州再說。
李恪曉得,以大唐眼下的家底,支撐段誌玄在西北和吐穀渾相爭尚可,但薛延陀雄踞漠北,非吐穀渾可比,大唐要滅薛延陀,非十萬雄師不成,而動輒十餘萬雄師的滅國之戰,眼下大唐的國庫是撐不起的,以是此次北上,毫不會是大唐和薛延陀間的決鬥。
有程知節帶了頭,朝中眾將又紛繁站了出來,請戰薛延陀,才方纔溫馨下來的大殿又騷動了起來。
偶然李世民在朝堂上扣問長孫無忌的意義,一定是真的在問長孫無忌的意義,而是想借長孫無忌之口說出本身的心機。
正所謂兵貴神速,李世民行伍出身,亦是當世名帥豈能不知這個事理,李世民之以是如此坐得住,隻要一個能夠,那就是李世民中意的主帥已經到了北線,或者說他本來就在那邊。
李恪建議李世民北結薛延陀,不管甚麼時候,如何看,都是有功無過,但李恪卻恰幸虧此事以此事為罪,要求統兵北戰,殿中的群臣也大多曉得李恪的心機。
何況定襄城乃陰山要塞,薛延陀兵圍定襄城,李世民豈能不知此中之危,可李世民卻不先提退敵之事,而是先問退敵後如何措置薛延陀,天然是已經有了主帥人選。
大唐外戰,雖說是勝多敗少,遠揚國威,但大唐畢竟立國不過十餘載,又是自亂世中得的天下,根底尚淺,縱是大唐男兒好戰尚武,但比年交戰,大唐的糧草和武備畢竟是吃不消的。
實在關於統兵人選,李世民早有屬意,李世民壓了壓手,表示世人靜下,而後又對長孫無忌問道:“輔機,你是兵部尚書,你可有人選?”
實在李恪此次請命領軍北上,倒也不是為了這退敵之功。李恪本就有大功在身,多了還是少了這一份退敵的功績於他所礙不大,李恪圖的就是北上之機。
並且長孫無忌和李恪反麵,薛延陀又不是非李恪不成定,故而長孫無忌也不肯李恪北上,立下此功,於公於私,長孫無忌都要另舉旁人。
“當初拉攏薛延陀乃是兒臣之意,此番薛延陀複叛,兒臣難辭其咎,兒臣願統兵北上,解定襄城之危,將功贖過,還望父皇允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