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淮水之患[第1頁/共2頁]
兩邦交兵,決勝者不過有三,天時、天時、人和,而大唐三者皆占,故而四年前大唐得勝突厥,平北境之患,李世民也成為真正的雄主,天可汗。
馬周想了想,對李恪道:“袁處置之言主次清楚,聞之甚善,如果能依言而行,水患可定。”
李恪為揚州多數督,未兼刺史,主掌東南軍事,依例各州郡主官不在李恪治下,但李恪身兼淮南道黜陟大使,奉旨持節,代天巡狩處所,督察一應軍政要員,除非真是不肯要本身的腦袋了,不然李恪傳見,誰敢不從。
“連日暴雨,淮水暴漲,如果長此下去,恐怕淮水眾多,禍及淮南,乾係嚴峻,不知眾位可有良策?”局勢告急,李恪冇有半句囉嗦,待世人到齊,開口便問道。
“殿下有命,我等豈敢不從。”李恪既已把話說到了這個份上,自是不容旁人回絕了,李恪話音剛落,殿中世人便紛繁應了下來。
淮河若泛,江淮之間百萬人家必將流浪失所,乾係嚴峻,而揚州為江淮之下,亦在此中,李恪不敢有涓滴擔擱,馬上命令,鼓吹州五品以上及水監一應官屬速至臨江宮議事,而他本身也下了聆江樓,往正殿而去。
能夠說,如果冇有貞觀元年的那場北地大雪,大唐想勝突厥,恐怕還要再等上十年。
李恪不善政務,雖感覺有理,但李恪聽著袁承範的話,還是對身邊的馬周問道:“袁處置之言,賓王覺得如何?”
袁承範治河多年,不愧是水道能吏,短短數語,便將事情主次厘了清楚。
水曹處置在揚州府下,但此職卻也並非各州儘有,揚州因近淮水,又治運河,故專設有此職。而自打唐初揚州刺史衙門設了此職後,水曹處置便一向都是袁承範。袁承範治水多年,也算是此中裡手了,故而李恪有此一言。
李恪持節授令,與帝命無疑,李恪之令一下,揚州都督府、刺史府以下一眾官吏紛繁至臨江宮拜見。
李恪同袁承範在此一應一答,坐在李恪動手的揚州刺史賀休卻皺眉道:“啟稟殿下,治河之事向來都是工部之職,如果殿下冒然命令至各州縣,恐怕不當啊。”
李恪道:“水情不等人,局勢告急,來不及往京中稟奏了,尚書省和工部那邊自有本王去知會,你們隻需照辦便是,千萬不得怠慢。”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如此便好,袁處置,你回衙後速去將你之言草擬臣冊,上稟於本王,本王馬上命人草擬書記,傳於江淮各處州郡,命各州郡堂官依令行事。”
李恪見得世人應下,看著袁承範,又對袁承範道:“袁處置,淮南之地乃我大唐糧倉,緊急非常,出不得半點岔子。本日淮河水患若能安然得解,本王便當上表父皇,保舉你為工部水部郎中,千萬莫叫本王絕望。”
李恪聞言,點了點頭道:“袁處置之言正和本王之意,然本王行伍出身,如果參軍作戰或還可堪一用,可治水理河卻從未打仗。袁處置乃此中裡手,覺得該當如何?”
袁承範在水曹處置一職上一待十年,做事也算兢兢業業,但卻一向苦於無人賞識,至今仍無升遷之機,現在淮河水漲,李恪又從天而降,恰是袁承範大展拳腳,博朱紫賞識之時。
而天時、天時、人和三者當中,最為緊急的便莫過於天時了,自李世民即位以來,大唐風調雨順,比年歉收,而突厥卻連遭雪災,險致亡族。